七个长的对联怎么理解
又称对联对仗、门对仗、春贴、春联、对联、桃符、对联(因古代悬挂于厅堂、民居的高耸立柱而得名)等。它是一种对偶文学,源于桃的象征。另一个来源是春贴。古人在春天开始时更多地张贴“宜春”一词,然后逐渐发展成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辟邪避灾、迎吉祥的美好愿望。对联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木或柱子上的对句。它是汉语特有的艺术形式,言简意赅,均匀和谐,字数相同,结构相同。
对联的基本知识
1.字数相等。它由两副对联组成,上面的对联叫对句,下面的对联叫对句。字数可以多也可以少,但上下对的字数一定要相等。
2.相对词类。上下联对应位置的字也要词性对称。
3.意义是相关的。上下环节在内容上必须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4.节奏一致。上下链接的暂停位置是一样的。
5.平邑和谐。横竖和谐,使对联具有音乐美。
对联的起源和含义
起源:春联最早的原型是符涛,即符涛用桃木描绘申屠和雷宇的神灵,用来辟邪。后来,符涛不断标准化,演变成一块长六英寸、宽三英寸的长方形红木板,悬挂在大门两侧。几经演变,形成了门神、年画、春联两大主线。
寓意: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传承传统习俗的一种方式,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春联具有祈福、装饰家居的传统民俗功能,反映了民众的风俗信仰,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对联的历史渊源
对联是对偶文学。这种语言的排比和对称符合哲学上所谓的“太极生两仪”。也就是说,世间万物分为阴阳对称的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是极其相通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对联的哲学渊源和深层民族文化心理是阴阳二元观念。阴阳二元论是中国古代世界观的基础。用阴阳二元观念来把握事物,是中国古代人的思维方法。
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由来已久。《易经》中的卦是由阴阳两卦组成的。易经说:“一阴一阳就是道。”老子也说:“万物负而抱阳,怒而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荀子认为:“天地万物相和,阴阳相和。”(荀子礼论)《黄老帛书》云:“天地之道,有左右,有阴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且广泛渗透到中国古代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认识和解释中。
周易序卦传:“有天地,则万物,则男女,则男女,则夫妇,则父子,则王公大臣,则官臣,则上下,上下,则礼仪。”《易传》中,各种具体事物分别象征着阴阳卦。它代表尹坤,地球,女人,女人,儿子,部长,腹部,羽绒,北方,风,水,泽,花,黑白,顺从等。相应的,阳代表干、天、男、夫、父、君、头、上、南、雷、火、山、果、绛黄、苍劲等等。
这种无处不在的阴阳观念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潜意识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集体无意识。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以“二”“对”的形式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对联格式严谨,词性相对。传统对联形式相通,内容相通,语气协调,对仗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