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几个开国将军在世
帮助武术进入奥运会的老将军张
张1913年11月21日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通贤乡村燕子塔自然村。他18岁入党,19岁参加红军。他是一名少将。如今109岁的他,身体依然健康。回首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还是会感谢中国共产党对他的培养。
从参加红军开始,他原本出身普通,有机会学习知识。在红军学校,他学习政治、军事、文学;他与老师和同学有密切的交流,并不时有实地工作的机会。[1]这段经历为他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事实证明,张确实已经成为手下一名强有力的将领。要说他一生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战斗,那一定是高台上的一场血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被落下的炮弹碎片击中左腿,在战场上几乎丧失行动能力,极其危险。
在危急时刻,是高泰的老乡救了他。张,一个当时没有时间问他名字的老乡,一直记在心里,直到1984年他有了自己的名字。在血战中,张失去了许多战友。幸好他的老乡救了他一命。
他见过太多勇敢的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在2019年,这位106岁的老同志依然为推动武术进入奥运会做出了最大的努力。这种尚武上进的精神,从未在他心中死去。
中国神经外科的先驱——涂金童
金土,1914年出生于福建长汀县方土镇方土村,1964年晋升为开国少将。此外,他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医学博士。
金土曾就读于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建国后赴苏联,专攻神经外科。作为一个战场上走过来的人,似乎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留学期间,他已经37岁,年纪不小了,但还是克服了语言和专业上的困难,用四年时间拿到了博士学位。回国后致力于神经外科的建设,被誉为中国神经外科的先驱。他也是唯一活着的红军医生。
文姬:战斗是精英。
文姬,原名刘书堂,1918年生于河北霸县。他19岁加入八路军,历经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的重大战役,一路征战。
抗美援朝时期,任志愿军炮兵司令部第1炮兵师师长,并作为志愿军炮兵司令部副参谋长,在一至五次战役中带兵。
如果说抗美援朝时期的美国拥有世界王牌军队,那么美军骑兵第一师可谓“王牌中的王牌”。在1950年的云山战役中,文志面对的就是这支部队。
这一仗是志愿军入朝后第一次面对美军的战斗。文攻依靠灵活的战术,利用炮火精确有效地打击敌人,击溃“王牌中的王牌”和南朝鲜军队。[2]1964年,多次立功的文兵晋升为炮兵少将军衔。
幸存的将军——王夫之
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任何人的生命都有可能随时被送进坟墓。王夫之,1923年出生于陕西,12岁参加红军。他也是一名身经百战的军人。抗美援朝是他大放异彩的时期。这个阶段,他是某师的副师长。
抗美援朝战争中,面对美军的强大火力压制,志愿军常常要身处险境。一次阵地遭袭,王福志和几个战友被困在被碎石堵住的坑道里。
几天没有救援的困境使他们生存的机会更加渺茫。外界的救援力量也认为长时间被困在密闭空没有氧气的房间里很难生存。
就在内外的人束手无策的时候,隧道里飞出两只苍蝇,提示救援人员内部还有空气体,王福志等人可能还活着。
就这样,救援部队根据这个信号,不断加大救援力度,终于把王福志等人从生命垂危的线上拉了回来。也是在1964年,王夫之被授予少将军衔。
最年轻的开国将军之一:杨
杨1919年出生于广东大埔县。作为开国将军,1955年被授勋为少将时年仅36岁,是最年轻的开国将军之一。
杨12岁参加革命工作,15岁随队参加长征。这对一个15岁的男孩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但他还是走完了全程,通过经历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
此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都没有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北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他直到1978年才退居二线。
少年英雄——邹炎
邹炎,1915年出生于江西兴国县。和杨一样,他在1955年被提拔到。当他十几岁时,他表现出惊人的军事才能。1930年邹炎15岁,但他已经有了两年的革命活动经历。
他当时所在的吉安,是红卫兵和白军的战场。他被命令用绑着尖刀和易燃物的奔跑的牛来驱散敌人的防御阵地。经过一夜奋战,邹衍出色地运用“火牛阵”完成了任务,这个15岁的少年成为当地有名的英雄。
退休后,邹炎仍在为这个国家和社会做贡献。虽然年纪大了,但他一直热心公益,经常向贫困学校捐款,帮助贫困学生上学。革命时期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