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趣味生活 > 正文

农历元宵节是几月几号

农历元宵节是几月几号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根植于古老的开灯祈福的民俗。开灯祈福一般从正月十四晚上开始,十五晚上是“主灯”。人们点灯,又称“送灯”,是为了祭祀神灵,祈求保佑。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也对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汉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教,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在宫庙内“燃灯示佛”。因此,正月十五晚上烧灯笼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的扩张和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期,元宵花灯逐渐流行起来。梁武帝信仰佛教,在农历正月十五,他的宫殿里有大灯。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佛教兴盛。官民一般在正月十五“燃灯为佛”,于是佛灯遍布民间。从唐朝开始,元宵节就成了一件合法的事情。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灯节、灯会、灯节。这是农历正月的第一个月。古人称夜晚为“夜”,所以农历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它仍然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元宵节在节日初期称为正月十五、正月上半月或满月,隋朝以后称为元宵或元宵。初唐受道教影响,又称上元,晚唐时偶称元宵。但自宋代以来,它也被称为邓溪。在清朝,它也被称为元宵节。在国外,元宵节也被称为灯节。在正月十五的晚上,中国人以一系列传统的民间活动而闻名,如赏花灯,吃汤圆,吃元宵,猜灯谜和燃放烟花。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首先,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元宵节观赏始于东汉汉武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和尚观舍利点灯拜佛的习俗,于是下令当晚在宫殿、寺庙点灯拜佛,让所有士绅、百姓都挂灯。后来,这个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成为一个盛大的民间节日。该节日经历了从宫廷到民间,从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统治时期,正月十五被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期,“太乙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统治宇宙万物的神)。司马迁创立《太初历》时,就把元宵节确定为一个重大节日。

其次,元宵节燃灯的习俗源于道教的“三元论”;正月十五是上一个元宵节,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十月十五是下一个元宵节。上中下三大元素是天、地、人,天官喜气洋洋,元宵节要点灯。元宵节的节日时期和民间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延伸和扩大。就节日持续时间而言,汉代只有一天,唐代三天,宋代五天。到了明朝,从农历八月初八开始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晚上,持续了十天。与春节相连,白天是城市,非常热闹,晚上灯火通明,蔚为壮观。尤其是精致多彩的灯光,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清代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秧歌等“百戏”,但节期缩短为四至五天。

据了解,元宵节习俗的形成需要很长时间。根据一般资料和民间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时期就已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初一晚上在甘泉宫祭太乙,被后人视为正月十五祭神的第一个标志。但是,正月十五确实是汉魏以后的民间节日。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元宵节习俗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58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