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趣味生活 > 正文

载沣的儿子有几个

载沣的儿子有几个

爱新觉罗·载沣(1883年2月12日-1951年2月3日),本名韩波,原名景云。晚年成了书虫,改名为载经云。他是清朝道光帝玄宗的孙子,爱新觉罗·奕譞的第五子,酒鬼王子,载湉的同父异母兄弟,宣彤皇帝的父亲溥仪的生父,清朝宗室。他是宣彤时期的摄政王。

载沣出生在北京太平湖的秦春宫。光绪十六年(1890年)成为第二代醇亲王。义和团运动中的德国特使克莱恩德在北京被杀。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被任命为一等公使赴德谢罪,拒绝德皇下跪请求,秉持大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军务尚书。同年11月,其子溥仪进入成大同,载沣被任命为建国摄政王。次年代理法警陆海军。因此,在清朝的最后三年(1909-1911),他是中国的实际统治者。宣彤三年八月(1911年十月),辛亥革命爆发,他被迫辞去摄政王职务,闭门生活。次年,他被迫同意儿子溥仪退位。

民国十七年(1928年)迁居天津隐居,后赴东北,拒绝日本人的投降要求,愤怒声讨儿子溥仪投靠日本,后又返回关内居住。解放后,载沣将春王府捐赠给人民政府使用。1951年初,因多年旧病风寒,于2月3日病逝。

艾辛吉奥罗·载沣的轶事和典故

1.行动守则

一句话,载沣的行为准则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如既往。无论什么季节,他的饮食、衣着、发型,甚至生病时吃什么药,仆人们都不用请示,因为他们知道,王爷的回答一定还是老样子。在肩负国家重任、手握王权的时候,载沣就是这样,“照常”遵循旧制度,不越界;像往常一样,他对宫里的生活费充耳不闻,宫里的一切都由他的母亲刘嘉管理。

2.待人处事。

载沣慷慨大方,对亲友诚实,谦虚善良。尽管载沣在政治上并不如意,但他在为人处事方面更为成功。载沣不善言辞,很少说话。当他和亲友在一起时,他总是一个沉默的旁观者。他讨厌社交和交流。不管谁来府多久,他通常不会轻易留下来吃饭。像往常一样,他无动于衷。哪怕是亲戚的庆功活动,他也只露个脸,寒暄几句就赶紧起身离开,留下别人哭笑不得的收拾残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58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