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的节日有哪些
清明节,因为闰月,会出现在4号或者5号。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古老节日。它不仅是扫墓祭祖的庄严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的欢乐节日。豆瓣(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节点时间在公历4月5日左右。
此时生机勃发,殷琦衰微,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出春光明媚的景象,正是踏春踏青和郊外扫墓祭祀的好时机。祭祖的清明节很长。有两种说法:10前8后,10前10后。这近二十天属于祭祖的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
据说清明节的起源与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有关。据传说,春秋时期,晋国的儿子重耳非常饥饿,他和大臣介子推来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割下他腿上的肉,煮了汤给儿子吃,帮助他的儿子重耳躲过了一场抢劫。
十九年后,公子重耳即位,奖赏了所有陪他流放的英雄,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抱怨介子推,介子推却收拾东西,决定住绵山。
晋文公听说了,亲自带人到山里去找介子推。然而山高路险,他哪里都找不到。这时有人提出放火烧绵山,逼介子推出山,大火烧尽了,却再也不见介子推。
山火扑灭后,人们在一棵老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的尸体,晋文公看到时哭了。装饰介子推的时候,在树洞里发现了一纸血书,上面写着“割肉奉心,愿你主永远清明。”
从那以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规定这一天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大臣上山祭奠,却惊奇地发现老柳树死而复生,于是命名为清明柳,并告诉世人,寒食节后的第二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祭祀的公祭和私祭
清明祭祀源于祖先崇拜,祭祀活动分为“公祭”和“私祭”,一方面要祭祀中国共同的祖先,如伏羲、女娲、黄三和五帝。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做出私人牺牲。
公祭由朝廷主持,皇帝在天坛举行。同时,地方官员和乡绅还会在供奉黄帝、炎帝等中国共同祖先的寺庙进行祭扫活动。私祭,也叫家祭,就是陆游在《家祭念念不忘告奈翁》诗中提到的“家祭”。
各地私(家)祭习俗不同。一般在这种私祭期间,还会要求嫁出去的媳妇回娘家,带上一只大公鸡,在祖先的坟头上杀鸡倒血,以作“血食”。另外,祭扫也是因为:春天来了,小动物活跃,杂草丛生。铲除祖先的坟墓,修补被狐狸刺穿的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