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趣味生活 > 正文

少年一般指几岁到几岁的孩子

少年一般指几岁到几岁的孩子

青少年是指10岁至15岁或16岁的未成年人。青春期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促进孩子“文明化,成为社会人”的时期。

青少年,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在此期间教过学生的老师和有这种大孩子的家长都有过这种经历。孩子一到这个年龄,就突然变得陌生了。他们不再是老师妈妈身边的“小男孩”,而是展现自信的“大人”。是的,这个时候,青春正迈着欢快的脚步悄悄向你的学生或孩子走来。青春期是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过渡期。其主要特征是半幼稚与半成熟、独立与依赖、冲动与自我意识交替发展,因此在生理和心理社会化上都有很大的变化。从青春期开始,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促进孩子“文明化,成为社会人”的时期。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儿童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完全不同;如果不先了解,盲目去做,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因此,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深入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加强教育,促进孩子心理的顺利发展。

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认知能力发展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首先表现在认知能力上。由于青少年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学活动发生了质的变化,活动范围扩大,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言语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高度发达的广义观察能力。

概括是观察力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青少年可以利用自己日益发达的抽象思维能力来组织、调整和指导观察活动,从而提高观察的概括性。

2.获得成熟的记忆

青少年的记忆力达到空的预成熟阶段。意义记忆取代机械记忆,成为记忆的主要手段;记忆的目的性增强,有意识记忆比无意识记忆更占优势;进入记忆的最佳时期。

3.形成理论抽象思维能力。

从思维类型来看,青年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经验型的,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撑,理论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成熟的个性

在青春期,年轻人的性格相对稳定,虽然可能会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主要迹象是:

1.自我意识趋于成熟

随着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以及独立安排自己人生道路的客观要求的临近,青年的自我意识越来越成熟。他们致力于了解自己的身心发展及其社会价值;独立评价自己和他人,逐步克服评价的片面性,力求分析全面;稳定的人格特征初步形成;能更好的进行自我教育。

2.世界观已经成型。

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人成熟人格意识的主要标志。世界观萌芽于青春期,初步形成于青年早期,进一步成熟于青年中后期。青年对世界全面深刻的认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政治活动,青年中后期人生道路的磨炼,是青年世界观形成的基础。青少年世界观的塑造,体现在他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爱情相对稳定、系统的看法上。

3.兴趣和性格趋于稳定,能力得到提升。

是人格倾向的一个重要方面。青少年的兴趣广泛多样,逐渐稳定,持久,日益深刻。性格和能力是最能显示个体差异的心理特征。性格基本固定在青春前期,之后的变化很小。能力有各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能力发展速度不同。但是,一般能力如观察、记忆、思维、注意力等。到青春期才能成熟,都在青春后期达到顶峰。

4.提高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青少年开始进入自觉道德水平阶段,形成信念,知道自己行动的原则。一方面,道德意识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掌握的道德标准范围广、质量高。另一方面,道德情感中的直觉情感逐渐减少,伦理情感体验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此外,道德理想更加现实,知行脱节的现象也在减少。

情绪和情感特征

青少年的情绪和感情已经变得成熟稳定,但与成年人相比,却是不稳定的。其主要特点是:

1.热情和兴奋

青少年活跃、热情、多愁善感、敏捷、大胆、果断。但是,由于生理和自我意识的剧烈变化,有时年轻人的情绪和感受很容易过度激动。

2.情感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

青少年的愤怒、恐惧、喜悦、悲伤、爱等几种基本情绪的产生原因和表现特征都与童年时期不同,说明他们的情绪已经由不成熟发展到成熟。随着智力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青少年逐渐形成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民族自豪感等许多具有明确道德意识的社会情感,其深刻性和持久性明显提高。

3.情绪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提高,情绪逐渐稳定。

一方面表现为青少年情绪持续时间延长,情绪不再像儿童那样容易变化,外界情境的影响减少。另一方面,年轻人的情绪类型正在由外向内向转变,能够根据条件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出外在表达与内心体验的不一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58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