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趣味生活 > 正文

新冠疫苗种类都有哪些

新冠疫苗种类都有哪些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新冠肺炎共有十种疫苗,一般可简化为六种,包括减毒疫苗、灭活疫苗、蛋白亚单位疫苗、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和病毒样颗粒疫苗,具体如下:

1.减毒疫苗是通过各种方式对减毒株进行传代培养,模拟一种几乎没有症状的感染来刺激免疫系统,极少数情况下可能恢复其毒力。

2.灭活疫苗,利用β-丙内酯使病毒失活,使其失去传染性和致病性,但保留了病毒的完整结构,并具有能被免疫系统识别的抗原性。

3.亚单位疫苗是通过各种方式培养病毒抗原蛋白,如S蛋白,然后纯化而成,纯度高,安全性好,但部分疫苗效果相对较差。

4.病毒载体疫苗,通过基因技术,将表达抗原蛋白的基因移植到其他病毒中进行培养,使新病毒产生新冠肺炎的抗原蛋白。

5.核酸疫苗:新冠肺炎的核酸是通过基因技术制成的,嫁接在载体上,病毒抗原是在体内制成的,而不是在体外制成后再注入体内。

6.类病毒颗粒疫苗,由只含有病毒完整外壳而不含遗传物质的颗粒制成,可以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但不会致病。

新冠肺炎的几种疫苗有什么区别?

1.不同的疫苗接种时间

(1.1)新冠肺炎灭活疫苗应接种2剂,2剂间隔时间建议≥3周,第2剂应在8周内尽快完成。如特殊原因8周未给药,必须尽快完成第二次注射,以获得完整的整体免疫保护效果。

(1.2)需要三剂重组蛋白疫苗;两次相邻剂量之间的疫苗接种间隔建议≥4周。第二剂应在第一剂后8周内完成,第三剂应在第一剂后6个月内完成。

(1.3)重组新冠肺炎疫苗(腺病毒5型载体)仅需要一次注射。

2.不同的保护效果

(2.1)灭活疫苗总体有效率国药北生所疫苗为78.1%,住院预防为78.7%。

(2.2)重组蛋白疫苗三剂后,97%的人可产生中和抗体。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GMT)达到102.5,高于新冠肺炎疗养病人血清中和抗体水平。

(2.3)腺病毒载体疫苗对所有症状的整体保护效果,单次注射28天后为65.28%,单次注射14天后为68.83%。对重症病例的保护效果为:单针接种28天后90.07%;单针接种14天后为95.47%。

新冠肺炎疫苗的利与弊

1.新冠肺炎灭活疫苗

(1.1)优点:制备方法简单、快速、安全,是应对急性病传播的常用手段。灭活疫苗很常见,如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乙脑疫苗、百白破疫苗等,国内常用。

(1.2)缺点:如接种剂量大、免疫周期短、免疫途径单一等。,而其最可怕的缺点是有时会引起抗体依赖性增强效应(ADE),加重病毒感染,这是一种严重的不良反应,会导致疫苗研发的失败。

2.新冠肺炎腺病毒载体疫苗

(2.1)优点:安全、高效、不良反应少。

(2.2)缺点:重组病毒载体疫苗的研发需要考虑如何克服“预存免疫”。以临床试验中的重组新冠肺炎疫苗为例。疫苗以5型腺病毒为载体,但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曾感染过5型腺病毒,体内可能存在能中和腺病毒载体的抗体,可能会攻击载体,降低疫苗效果。也就是说,疫苗安全性高,但效力可能不足。

3.新冠肺炎重组蛋白疫苗

(3.1)优点:安全、高效、规模化生产。这条路线有成功的先例,比较成功的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是乙肝表面抗原疫苗。

(3.2)缺点:其抗原性受所选表达系统的影响,因此在制备疫苗时需要慎重选择表达系统。

总的来说,国内投入使用的新冠肺炎疫苗有三种,分别是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和重组亚单位疫苗,其他的还在研发中并投入临床试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58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