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报名时可以填几个志愿
考生不能同时报考学历学位和专业学位。但如果上了国家线后没有达到学校线的学术型研究生可以转专业学位,专硕不能转学术型硕士;
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招生按学位类型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按学习形式分为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均以相同的考试科目、相同的分数选拔录取。
公共科目如思想政治理论、外语、大学数学等。都是全国提出,专业课主要由各招生单位提出(加入全国统考的学校全国统一命题)。选拔要求因层次、地域、学科、专业不同而不同。考研国家线分为A类和B类,A类线在第一区,B类线在第二区。第一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二区包括: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教育资源
首先,名校的软硬件条件过硬,师资、科研条件、就业前景等诸多因素吸引了大量学生报考。其次,高校研究生扩招导致普通研究生就业竞争力降低。再加上社会对名校的优先认可等各种原因,现在很多大学生对考研有着强烈的“名校情结”,名校考研甚至成了一种“潜伏”的趋势。由此,考研呈现出“扎堆”考名校的现象。虽然近年来考研热度有所下降,但这股“名校热”仍在持续。
无论在软件还是硬件方面,名牌大学的资源都是一些普通大学望尘莫及的。比如清华、北大、人大,每两三天就会开一场学术讲座,最多的时候一天不止一场。另外,名牌大学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实践的机会,这在普通大学是比较少见的。
很多人认为,如果你在名牌大学读研究生期间,能向一位学术“大牛”导师学习,你未来的学术研究乃至毕业后的工作都可能一帆风顺。即使是自己找工作,也可以选择更高的发展平台。比如一些名企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明确提出只招985、211院校的毕业生,那么你就很容易跨过这道坎。
名校的利与弊
不是所有名牌大学的专业都是最好的。在一些知名的综合性大学,随着学校的发展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增加了一些非传统、非强势专业。这些新增的专业在师资力量和课程设置上并不一定比普通高校好,很多普通高校的一些专业是优势学科,在这个领域占据很高的地位。
就业应该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但是名校就业率并不是100%。知名企业虽然在招聘人才时设置了985、211院校的招聘门槛,但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事实上,并不是每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都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学生本身的能力也很重要。
考生在选择专业或院校之前,一定要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理性判断自己的学习能力,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要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不要因为贪图名校带来的“荣耀”而盲目“追热点”。全面了解名校,客观评价自己,学生会发现提高自己的内在含金量远高于名校赋予的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