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家臣的生肖
生肖是十二地支的生动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卫(羊)、申(猴)、酉(鸡)、戌(马)。在现代,更多的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娱乐和文化活动的象征。
图腾理论
该社会的原始先民常以某些动物、无生命物体或自然现象的人物作为其氏族的保护者和象征,即图腾。《山海经》中人兽混杂的形象是上古时期的图腾神。夏的图腾是熊或鱼,商的图腾是神秘的鸟,周的图腾包括龙、鸟、龟、狗和虎。十二生肖中,除了龙是虚幻的,其余都是日常。可分为两类,即“六畜”(马、牛、羊、鸡、狗、猪)和“六畜”(鼠、虎、兔、龙、蛇、猴)。前者是人们出于经济目的而驯养的动物,后者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人类的生活,祖先们对此感到恐惧。因此,这些动物作为氏族的名称而受到崇拜。
民族学者刘耀汉从彝族图腾遗物中推导出“十二生肖历”的由来。桂西彝族和毛道彝族的十二生肖历法,用历法中的十二生肖来列人,“是现实中人与动物不分的原始思想意识的遗留”。彝族人至今仍用十二种动物来标记这一天,并以此作为集市的名称(如虎街、兔街)。《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教熊勇虎,以与炎帝战于汉泉之野”。文中提到的是各个部落的图腾,绝不是真的有降龙卧虎的能力。生肖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并成为令人信服的理论。
奇异理论
清代《玉琮考》中,赵翼说:“盖北之俗初无丑子之说,而当岁分鼠、牛、虎、兔之时,在中国流传,故信生肖为外。
郭沫若在《石干志》中认为十二生肖起源于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汉代西方国家模仿了黄道十二宫。古希腊、古埃及、巴比伦等古代国家都有类似的生肖,只是动物不同,所以生肖未必起源于中国。但秦简的发现推翻了这一理论,说世界各国都有类似的动物崇拜,加强了图腾理论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