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下到几点
小时的起源
中国古代采用“铜壶滴水”的方法计时,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小时相当于西方时钟的两个小时。钟表从西方传入中国时,人们把中国的一小时称为“大时”,把西方新时的一小时称为“时”。其实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时”的概念。如《明史-编年史7-历法1》记载:“按赤道向左盖太阳,每15度持续一小时。”30 ÷ 15 = 24.可见,这里的“时”基本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时间概念。后来随着钟表的普及,“大小时”这个词逐渐消失,而“小时”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十二地支是用来计时的。地支代表年、月、日、时,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即子、丑、阴、卯、辰、巳、午、卫、申、酉、戌、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年、月、日、时用公元纪年,而保留中国农历。在公元,一天被分为24小时,比传统的12小时少了一倍,所以被称为小时。
当你是一个孩子或青少年的时候。
时间单位。在中国古代,每一天都以十二点十二分为界。到了现代,每小时一分为二,符合国外一天二十四小时。所以现在的二十四分叫做小时。
时间是一个标度,是物理学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长度m、时间s、质量kg、热力学温度k(开)、电流单位a(安培)、光强cd(坎德拉)、物质的量mol(摩尔)),符号为t,时间物理学的定义是标量。通过时间,可以根据过去-现在-未来的顺序(时间点)来确定事件的发生顺序,也可以测量事件的持续时间,事件之间的长度和间隔(时间段)。时间是空之间三个维度之外的第四维。
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物质运动变化的连续有序的表现。时间的概念包括两个概念:时间和周期。时间是人类用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过程的参数。确定时间取决于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规律。比如月球绕地球的周期,地球绕太阳的周期,地球自转周期,原子振荡周期等等。爱因斯坦说时间和空是人认知的一种错觉。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提出,时间,空和物质不能分开解释。与时间空一起构成四维时间空,构成宇宙的基本结构。时间和空在测量上并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相对速度下或者空结构的不同测量点上,观测者测量的时间是不同的。广义相对论预言,质量产生的引力场会造成扭曲的时间空结构,大质量(如黑洞)附近的钟表时间会比远离大质量的钟表时间走得更慢。现有的仪器已经证实了这些相对论对时间的准确预测,其结果已经应用于全球定位系统。此外,狭义相对论中还有一种“时间膨胀”效应:在观测者看来,有相对运动的时钟的时间比其自身参考系中的(静止的)时钟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