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有几个区县市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湖南、湖北、重庆三省交界处。西与重庆黔江区相连,北与重庆万州区相连,南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相连,东北与神农架林区相连,东与宜昌市相连。
恩施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湘、鄂、渝三省(市)交汇处,东经108° 23′12″~ 110° 38′08″,北纬29° 07′10″~ 31° 24′13″。西与重庆黔江区相连,北与重庆万州区相连,南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相连,东北与神农架林区相连,东与宜昌市相连。该州东西长约220公里,南北长约260公里。面积24000平方公里。
恩施属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湿润气候,特点是冬少寒,夏无热,多雾少雨,终年湿润,降水充沛,雨热同期。但由于地形复杂,悬殊较大,气候存在极其明显的垂直地域差异。
热量和温度随着地势的升高而降低。低山年平均气温16.3℃,二山年平均气温13.4℃,高山年平均气温7.8℃。年降水量,东南部1100 ~ 1300mm,西北部1000 ~ 1900mm,中部1400 ~ 1600mm年平均日照,低山1300小时,二山1200 ~ 1350小时,高山1000 ~ 1350小时;无霜期,低山238 ~ 348天,二山237 ~ 264天,高山170 ~ 233天;相对湿度,低山82%,二山85%,高山82%。
习俗
活着
土家族“必选高陵居”,往往几十户、几百户同姓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村落。土家族住在山里,客家人住在山外。土司当土司的时候,只有土司、示巴、土司等地方官用木架建房,雕梁画柱,一般地方百姓都是竹墙茅草房。如果他们建造瓦房,他们就犯了非法侵入罪。厅堂正面配有祖神,两边侧房住人。房间的前面有一个火坑,还有一个做饭用的三脚架。房子的侧面靠近屋顶,竹子编织成建筑;一个木架悬挂在建筑物的底部。竹制建筑和木制框架利用火坑中火的热量来烘烤谷物、肉类、木柴等。现在土家的房子都是用“吊脚楼”的木瓦房盖的,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或者堆肥料柴火。
苗族人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区里,一个姓一个村,或者几个姓一个村。客厅分两种,一种是很简单的客厅,三根柱子,“八”字木,茅草屋顶,另一种是比较好的,就是吊脚楼。楼下养牲畜,楼上养人。大殿一侧是带火坑的火房,火坑内建有三脚架做饭或炒菜,火坑后面供奉着一位家神。失火房子里的套房是父母住的地方。
衣
土家族“男女挂鬓,衣短脚短,取布额,喜斑烂衣”。过去“男女服装分贫富,穷人只盖脚,富人夏冬穿。”土家族穿的布一般都是自织自染的,史书上称之为“溪布”、“洞布”,多为蓝绿色。服装风格:年轻男性常穿双排扣短衣。有的还穿“琵琶襟”。女装都是大袖子的外套,裤腿特别大;袖口和裤腿用五寸宽的蕾丝镶边,与袖口和裤腿同色。女人一般不缠足。男人女人都喜欢包头,黑白包裹,四季不离。头长十余尺,扭成人字道。双排扣上衣,外套黑布,称为“鸦鹊上衣”。用布把腿包起来,不要经常穿鞋。
苗族的服饰多种多样。女装一般是大短袖无领翻领及膝衣,即“前遮羞,后遮沟”。彩色布料用作外部肩部支撑。袖口和翻领都是蕾丝的,下面有裤子和裙子两种。裤腿有大有短,镶有蕾丝。大部分裙子都是非常贴身的折叠裙,裙子长及脚踝,里面是裤子。男装,老人无领,右斜翻领,喜欢系腰带。年轻人穿双翻领,7粒扣或9粒扣,长袖小嘴,男女多穿包头。老年人喜欢青色,年轻人喜欢白色。头巾很长,经常包成一个大盘子。男女都扎着绑腿。更多的女性佩戴金银首饰、项圈等。
规定饮食
由于恩施特殊的地理环境,当地餐饮既有四川麻辣特色,又有潇湘咸辣风格。尤其是土家和苗族特色的地方小吃吸引了很多游客,比如杂渣、腊肉、土豆干等。
土家族以吃杂粮为主,如玉米、小米、荞麦、红豆等,米饭吃得少。我喜欢难闻的味道,也喜欢喝酒。用大块的肉来招待客人,以示诚意。如果砍得太细,会被人嘲讽小气吝啬。用泥碗喝。对于五味来说,你特别爱吃辣,每顿饭都不离辣椒,有喝油茶的习惯。即“土家族用炒黄豆、玉米、稻花香、豆浆、芝麻、绿豆取水出油,贡茶叶做汤,以此向客人致敬”。在古代,有喝酒的习俗。
苗族的饮食主要是玉米和土豆,但大米较少。喜欢吃酸辣的人,喜欢喝酒的人,有婚丧嫁娶或者亲朋好友,经常用酒招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