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上几个月一学期
幼儿园(英语/德语:幼儿园),原名坎尔园,是数百年前从普鲁士传入的制度。原名蒙阳园和幼儿园。根据《幼儿园工作条例》,幼儿园是为3岁以上的学龄前儿童提供保育和教育的机构。幼儿园适龄儿童一般为3至6岁。
幼儿园的任务是解除家庭在抚养孩子时强加的时间、空和环境的约束,让孩子的身体、智力和情绪健康发展。可以说,幼儿园是孩子们的快乐世界,可以帮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不仅学习知识,还可以从小接触集体生活。
幼儿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是对儿童(完整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习惯、初步的自然和社会常识)的预备教育。其教育课程没有明显区别,由语言、科学、艺术、健康与社会五个领域和各种活动组成。各个领域的融合决定了教学内容。
2020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9.17万所。在园幼儿1791.4万人,在园幼儿4818.26万人。其中,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4082.83万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4.74%。幼儿园专职教师291.34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为85.2%。
特点
第一,基础和启发
从教育体系来看,幼儿园教育是教育体系的初始环节,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幼儿园课程作为学前教育的载体,直接影响着幼儿当前的发展,为其未来甚至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从人的发展来看,孩子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他们从无知走向社会的开始。因此,儿童课程不求传授深刻、系统的知识,只需要让孩子体验到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最肤浅的知识和观念,帮助他们认识身边的世界,开启他们的智慧和心灵,萌发他们优秀的人格和品质。
第二,全面性和生动性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中介。因此,幼儿园课程应该以实现儿童在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应该是综合性的。
在现实生活中,儿童通过与大量的人和事的互动获得知识,获得态度;体验情感,形成人格。因此,幼儿园课程必然具有强烈的生活特色。课程的内容要来源于儿童的生活,课程的实施要贯穿儿童的生活。
三。活动和直接体验
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儿童主要通过感官认识世界。在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孩子能够理解事物,形成对世界相对抽象的认识。
儿童行为和形象的认知特点使幼儿园课程以儿童积极参与的教育活动为基本组成部分。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的直接经验是儿童发展和认识世界的基础。
四。潜在的
与中小学课程相比,幼儿园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潜在性和隐蔽性。当然,中小学也有隐性课程,但毕竟显性课程的力量要强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