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正则笔正是谁的名言
刘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传世碑刻有金刚经石刻、神秘宝塔碑、苏峰碑等。还有赋、十六天帖、辱帖等。行书和草书。此外,墨迹“孟昭铁”和“王献之送梨驿站后记”也已传世。刘公权也写诗,全唐诗五首,全唐诗一首。
介绍
刘公权(778—865),中国唐代书法家。真心吊。镜花缘(今陕西省耀县)人。曾任翰林院书学士、中书学士、翰林院书学士、太保亲王、河东郡王。诚实坦率的气质,敢于直言不讳。擅长楷书,广学魏晋初唐,受颜真卿影响较大。其书结紧密,笔法犀利,如雷贯耳,讲求骨劲,妩媚苍劲,可与颜真卿刚健婉约的书风相媲美,被后人誉为颜古。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刘公权传世墨迹有《送梨后记》,碑文有《金刚经碑》、《神秘塔碑》、《神策军圣德碑》、《平西县李生碑》、《昔阳县王符碑》、《魏公贤庙碑》、《高原玉碑》、《苏峰碑》。
高尚的品格修养
刘公权从小接受刘家训中“德”的教导,所以一生以德行事,“学经”。他在生活和书法上都有儒者风范,刘公权的“用笔谏”成为后世学者的“楷模”;
穆宗正碍事,问公力笔如何好。他说:“用心中之笔,心有常。”变容,知其笔谏也。(旧唐书)
穆宗懒于政事,刘公权则以书喻政务,提出了巧妙的建议。从此“保持心直笔直”的理论流传后世。这从刘公权在“书禁”时敢于直言或提出温和的建议就可见一斑。
在刘公权的皇帝和朝臣面前展示书法,是他“侍书”生活的另一面。他的诗才和书才,让皇帝“倍加珍惜”。
尽管如此,刘公权的心思并不偏向于此。外在的荣耀抹不去内心的苦闷。他“精通经典,尤其是诗、书、《左氏春秋》、《国语》、《庄周》。他每解释一个意思,就要说几百个字(《新唐书》)。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研究儒学的同时,也在研究庄子,而且是深刻而微妙的。同时,刘公权从儒释道中吸收精神养料,寻求互补与平衡,寻求某种超脱。他与佛道有大量的接触,书法创作多种多样。他写了很多遍金刚经。虽然他现在只看到敦煌拓片,但许多前辈在刘舒记录了金刚经。除此之外,还有《引赋经》、《清经经》、《杜序》等。他写了许多唐代僧人的题跋和塔铭,其中如来的《谜塔铭》最为著名。六佛寺观内也有许多书碑,著名的如“慧远寺钟楼”、“托林寺碑”等,是其中的佼佼者。柳公权既有佛道慰藉心灵,所以在红尘中颇为超脱。他甚至不在乎钱。他为人们写纪念碑,每年收入丰厚。他家的家奴海鸥和龙安经常偷他们的钱和器皿,他都掉以轻心。
另外,刘公权是“性情中人”,但“不太会玩音乐”。就像常云说的“听到音乐就自大。”(旧唐书)刘公权有多种学识和修养,所以其心性所孕育的书法也是摇曳多姿的。其刚毅刚直的性格和儒雅的佛道风范,都铸就了刘舒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