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趣味生活 > 正文

赫章县有几个乡镇的名称

赫章县有几个乡镇的名称

张喜安县隶属于贵州省毕节市,地处乌蒙山丘陵区,黔西北乌江北源柳冲河、南源三岔河上游的滇东高原,黔中丘陵过度。它位于东经104° 10 ' 28 " ~ 105° 01 # 39。23”,北纬26° 46 ' 12”~ 27° 28 # 39;18″,东西长85.276公里,南北宽77.696公里,东邻毕节、纳雍,西接威宁,南接六盘水,北接云南省镇雄、宜良,面积3250平方公里,政府驻地双河街。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赫章县常住人口为648471人。

赫章的历史变迁

赫章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北起柳冲河,南至乌江的三岔河上游。县城位于两条河流的交汇处,一条叫何谦河,另一条叫后河。赫章最早的名字是何谦河的名字,彝语为莫特川,意为“山冲带塘”。

赫章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有人类在此生活繁衍,一小部分时间属于少数民族政权的独立统治时期。战国时属夜郎管辖,秦朝属汉阳郡。后几经行政区沿革变迁,至宋代属乌沙部。

元世祖十年(1273年),元军从云南大理向乌沙(今威宁自治县)推进,在重重压力下,乌沙加入了元朝。元世祖二十七年(公元1291年)在乌沙地区设驿站,中清新开乌沙乌蒙路,在今赫章县设莫特川站。

元明清时期,张属乌沙地区彝族政权统治区,先后划归云南省和四川省管辖。

明朝十五年(公元1382年)春,明朝名将傅友德率师从乌扎向东杀乌穆图安正邦,建莫特川土城(今赫章县前河南岸土城平子),周长三十里。他在东南西北开了四个城门,并派兵防守。

吴明二十年(公元1387年),在乌沙驿道设立莫特川站,为阵亡将士储存粮食250石。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莫特川镇毁于战火,当地防御由数百屯田军承担。

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乌蒙土司安万中反清,贵州将军哈盛远率军攻克。途经莫特川时,谢启冲(现卸旗)以“献旗于劳”为由,杀死当地彝族酋长乌姆,将莫特川改为“黑张”,后称“黑张”。

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清政府在五萨路设置乌蒙店、屏山店、黑漳浦店、冷水沟店、水塘铺、联茶店。前两家店归毕节管辖,后四家店归威宁管辖,每家店2到3个兵。嘉庆年间,黑掌站有220多人。

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贵州自治党在孙中山同盟会领导下举行起义,实现贵州独立。1913年12月(民国二年),贵州省以贵州省大总统令将各州、署、州改为县,故威宁府改为威宁县,并设“升升坡”(今威宁县观风海镇)为县。

1916年初,德胜坡县迁至黑章,准备蔡锷国民自卫军入川。1918年改称“黑掌县”,仍属威宁县管辖。

1936年撤销县分区。此后,黑掌更名为“威宁县第四区CCBA”,隶属于贵州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1年8月29日(民国30年),贵州省政府第773次会议通过了设立赫章县治的方案。

1942年1月6日(民国31年),省政府第806次会议决定,将威宁东北部的赫章、可乐、野马川、财神堂划为辖地,改“黑章”为赫章县。1月18日,县政府正式成立。

1949年12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赫章县,1950年1月14日起,赫章县人民政府成立。

解放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赫章县各族人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赫章县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下,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成功撕掉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正在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目标迈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58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