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趣味生活 > 正文

杯酒释兵权是谁的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谁的兵权

饮酒解甲权是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而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端,被视为宽大处理的典范。此后,宋太祖对军事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极大地加强了北宋的中央集权。

后来“饮鸩止渴”演变成成语,引申为轻易解除将领的兵权。

宋太祖(宋朝的开国皇帝)

宋太祖(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别号香海尔。卓君出生于洛阳市贾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期军事家、政治家、军事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至976年11月14日在位)。周命赵(宋宣祖)为次子,其母为杜(昭宪)。当赵匡胤在后汉时,他去了唐朝的郭威,并在那里参军。周世宗柴荣在位时,上连北汉,下连南唐,屡立战功。柴荣病重时,被提升为殿前都查,成为皇军最高统帅。贤德七年(960),奉命抵抗北汉和契丹联军。随即在“陈桥兵变”中,立他为帝,回京逼周公皇帝禅定。同年,称帝,改元为,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赵匡胤统治时期,按照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亡了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统一。他两次“饮酒解兵权”,再到皇军将领和地方藩镇兵权,解决了唐中期以来地方将领主动拥兵的局面。宝开九年(976),赵匡胤去世,时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累为教化立下大功,葬于永昌陵。时至今日,《吟早天》这首诗已经流传下来。

民事和军事的制衡

后人根据《太祖誓碑》中“不杀士大夫,不给人写信”等理由,认为宋代“重文抑武”的祖家法是赵匡胤在位时制定的。然而,赵匡胤实际上压制了武术,但他并不太重视文学。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振被虐,百姓大受其害。我选了一百多个有本事的儒臣,分而治之,诸侯国就算贪得无厌,浑浑噩噩,也不配做一个军人。”对赵匡胤来说,任命文士只是因为他们造成的危害可能远小于军人,不会像军人那样危及政权的基础。

科举改革

宋朝建立后,赵匡胤等君主采纳朝臣的建议,吸取了唐五代弊端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防止科举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有:

禁闭室制度:即“知贡”(主考官)、“右知贡”(副考官)等考官确定后,立即被锁在贡院内,以切断其与外界的联系,避免出现考官向亲友泄露试题的现象。

密封制:即考生考试结束后,由专人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部分用纸粘贴,然后交给考官评阅。在最终统计结果出来之前不能公开姓名,否则就是作弊。这也是后来考试中密封试卷制度的由来。

抄写制度:根据宋代的记载,实行封缄制度后,出现了考生在卷子上写记号、码字的问题,于是“抄写”制度随之而来,即考生交卷后,朝廷聘请一批抄写员将卷子重新抄写后再交给监考人员,意在进一步杜绝“封缄”措施。

不要试:考官子女专用考场制度。在这种特殊的考试过程中,派其他考官监考、阅卷,防止徇私舞弊的现象。与此同时,当朝权臣的子女往往要被重新审查一次,以便发现是否有人利用权力抬高无能子女的成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58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