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趣味生活 > 正文

罗非鱼变异品种

罗非鱼变异品种

罗非鱼不是转基因的。该鱼原产非洲,1946年由吴和郭首次从新加坡引入我国台湾省。为了纪念这两个人,它最初被称为“吴郭鱼”。1957年从越南引入中国,又名“越南鱼”。它被称为“非洲鲫鱼”,因为它原产于非洲,看起来像当地的鲫鱼。

产卵苗

罗非鱼具有早熟、一年多次产卵、育雏和孵卵、孵化的繁殖特性。以尼罗罗非鱼为例。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性腺发育成熟一般需要5-6个月,一年可孵化2-4次。我国养殖的罗非鱼的繁殖习性基本属于口养,即罗非鱼的卵和鱼苗是在亲鱼的口中孵化的。当水温为19℃-33℃进行繁殖时,性成熟的雄性罗非鱼不仅体表表现出明显的婚姻色,还会独自游到池水浅滩用嘴挖泥,用尾鳍清理淤泥,并在池中建一个圆盆状的产卵巢。雌性每次产卵,一般都是分批产卵。通常情况下,她每隔2-3分钟就重复上述连续的产卵、射精、装卵的动作,直到把这次该下的蛋都下完为止。在无法挖窝的环境中,如水泥地面、水族箱等。,雄鱼用尾鳍清理底部,并划出地面作为巢穴,进行上述产卵和受精活动。

水温30℃左右时。受精卵约4天后在雌鱼口中孵化出鱼苗。孵化出来的鱼苗留在雌鱼口中,以免在水中被敌人攻击或因环境不适而死亡。当鱼苗的卵黄囊完全消失,具有一定的游动能力时,鱼苗离开母鱼口,但继续成群结队地在雌鱼周围游动。遇到危险,鱼苗迅速融入一团,雌鱼把鱼苗吸进嘴里,在环境安全的时候把鱼苗吐出来。

成鱼养殖

一般采用丹洋河混养两种形式。单条罗非鱼,在水深1m的池塘里,每亩投放3000-5000条3 cm苗种,产量可达300-400kg。混养可分为以罗非鱼为主体和以罗非鱼为主体与家养鱼类混养两种形式。以罗非鱼为主的成鱼池放养3-5cm的罗非鱼2500尾,养殖规格可达180-200克/尾。在以家养鱼类为主的池塘里养罗非鱼,可以增产10%-20%。成年罗非鱼主要以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所以无论是单独养殖还是与家养鱼类混养,水质都应该是肥沃的。通过施肥培养水质,使水中有丰富的生物饵料。一般每亩每周施粪肥100-150公斤或绿肥200-300公斤。繁殖期采用定时注水或换水,促进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水体保持充足的浴氧,有利于罗非鱼的生长和摄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58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