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趣味生活 > 正文

八大行星是哪几个行星

八大行星是哪几个行星

行星(英文:Planet),通常指不发光,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它的公转方向往往与轨道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

一般来说,行星要有一定的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大,并且类似于球体的形状,这样才不会像恒星一样发生核聚变反应。

传统定义

历史上行星的名字来源于它们在天空中的位置并不固定空,仿佛在星辰中行走空。太阳系中可见的五大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早在史前时代就被人类发现了。16世纪,日心说取代了地心说,人类了解到地球本身就是一颗行星。

在望远镜发明和万有引力发现之后,人类发现了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已被重新归类为矮行星)和一批小行星。20世纪末,人类还发现了太阳系外的恒星系统中的行星。截至2016年5月8日,人类已经在太阳系外发现了2125颗行星。

新定义

如何定义行星的概念,一直是天文学中有争议的问题。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过了“行星”的新定义,包括以下三点:

1.它一定是一个绕恒星运行的天体;

2.质量必须大到足以克服固体的重力,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接近球体);

3.轨道附近区域的小行星必须清除,轨道内不能有更大的天体。

天体测量

天体测量是寻找太阳系外行星的最古老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精确测量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空,观察那个位置是如何随时间变化的。如果恒星有行星,行星的引力会导致恒星在微小的圆形轨道上运动。这样,恒星和行星围绕它们共同的质心旋转。因为恒星的质量比行星大得多,所以它的轨道比行星小得多。

表观速度法

视速度法利用了恒星在行星引力的作用下在微小的圆形轨道上运动,其目标是测量恒星朝向或远离地球运动的速度。根据多普勒效应,恒星的视速度可以通过其谱线的移动来推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58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