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趣味生活 > 正文

孟子应该是孔子的第几代弟子

孟子应该是孔子的第几代弟子

孔子有个徒弟叫曾子,孔子有个孙子叫子思,曾子是子思的老师,子思是孟子的老师。

孟子的老师叫孔伋,名叫子思,人称“子思子”、“书生”。孔子的孙子,孔鲤的儿子。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之一。

孔子

他是圣人之师,孟子只是他的徒弟。如果论资排辈,孟子应该称他为大师。他们的学术观点不同。孔子主张“仁”,孟子的主旨是“义”。

在成就上,孔子被认为是“至圣”,孟子是“亚洲圣人”。除了见解不同,孔子的学术成就远超孟子,很多著作都是孔子编纂翻译的。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属于儒家思想的代表,几千年来为中国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有句话叫孔子仁义。

孟子

(约前372-289年)嵇姓孟,明科人,战国时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传“仁政”,他首先提出了“重民轻君”的思想。

韩愈的《元道》把孟子列为继承先秦儒家“道学”的人物,元朝把孟子命名为“雅龚升陈数”,尊他为“雅圣”。《孟子》是一部纪实性散文集,是孟子的弟子撰写的孟子言论汇编,主张“以仁为本”。

扩展数据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之一。明科,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生于周约四年,卒于约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的后裔。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他是一个受他儿子教育的学生。

学后以学者身份游说诸侯,企图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先后投奔梁(魏)、齐、宋、滕国、鲁。当时,几个大国致力于强兵这个富国,并试图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理论被认为是“迂腐旷达”,没有机会实施。

最后,他隐退讲学,和他的学生们一起“序诗书,叙仲尼之意,撰《孟子七首》”。

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翟墨之言,遍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对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影响很大,被誉为继孔子之后的“亚洲圣人”。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和“长大”的道理运用到政治上,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将伦理与政治紧密结合,强调道德修养是政治的基础。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启智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一思想发展起来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58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