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几个小月有几个大月
中国传统历法公历是指公历,或者说是公历的一种。这种历法与地球每年围绕太阳的运动有关。它是一种通用日历,也被称为西历、公历或公元。我国辛亥革命后采用公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采用公历纪年。公历一个公历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每四年闰一次,每100年闰一次,每400年闰一次,即每400年97个闰年。公历和回归年的平均长度相差只有26秒。公历产生于公元6世纪,以耶稣诞生为公历年的开始,是基督教的全盛时期。农历,又称阴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之一。又称“阴历”、“谷历”、“汉历”、“黄历”、“贺历”等。农历是根据月亮的圆缺排列的历法。以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为一个月,即农历月作为确定历月的依据,一年就是十二个历月。中国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根据农历计算的。
一年可以分为四个季度,每个季度持续三个月。
第一季度:3月至5月(春季)
第二季度:6月至8月(夏季)
第三季度:9月-11月(秋季)
第四季度:12月-2月(冬季)
我国习惯以农历月份来划分四季:1月至3月为春季,4月至6月为夏季,7月至9月为秋季,10月至12月为冬季。
四季的形成
地球自转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平面(黄道面)之间有一个夹角(23° 26’)。因此,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会发生变化,从南纬23° 26 '变为北纬23° 26 '即北回归线。
太阳直射时,地球表面获得的热量大,温度高,就是夏天;反之,太阳斜照时,地球表面获得的热量较低,此时是冬季。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是夏天,南半球是冬天;
相反,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南半球是夏天,北半球是冬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分别为冬至(12月22日前后)和夏至(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时,分别是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1日前后)。
四季划分法
在气候上,四季以温度来区分。在北半球,一般来说,3月到5月是春天,6月到8月是夏天,9月到11月是秋天,12月到2月是冬天。南半球每个季节的时间正好与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天,北半球是冬天;南半球是冬天,北半球是夏天。季节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季节的变化是渐进的。
季节的其他划分方法
第一种
传统的划分四季的方法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为四季的起点,以平分线和二至点为中点。比如春天的立春,太阳的黄道是315°,春天是中点,长夏是结束,太阳的黄道变成45°,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这是一种传统而常用的方法。
第二种类型
天文分类(即西方分类)强调四季的气候意义,以下半年的一天作为四季的起点。比如春天,春天是起点,夏至是终点。这四季比中国传统的四季晚了一个半月。
第三种
为了准确反映各地的实际气候情况,常采用气候学的方法来划分四季,即现代学者张宝昆的分类法,用平均气温来划分四季。规定平均气温大于等于22c的时期为夏季,小于等于10C的时期为冬季,10c到22C之间的时期为春季或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