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趣味生活 > 正文

博罗县有几个镇叫什么名字

博罗县有几个镇叫什么名字

博罗县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东北部,总面积约2858平方公里。辖15个镇(石湾、杨村、园洲、福田、长宁、龙华、湖镇、白塘、泰美、公庄、杨桥、马贝、柴犬、观音阁、横河),2个街道(洛阳街、龙溪街),以及

博罗自秦始皇33年建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博罗古城过去也形成三街六十四巷。博罗,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东江中下游北岸,面积298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6万,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15万人。东与惠州市相连,南与东莞、西与增城、北与龙门、河源隔江相望,毗邻港澳。100km半径内有广州、香港、深圳、惠州、东莞、河源等6个大中城市,惠州机场、深圳机场、广州白云机场、大亚湾港。是珠三角和穗港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京九铁路经济增长带的咽喉。

丰富的自然资源。博罗山川秀美,人文浓郁,具有浓郁独特的中国岭南风光和文化。中国罗浮山,集道教和佛教于一体,是中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被誉为“岭南第一山”、“中国道教圣地”。博罗土地肥沃,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21℃,亚热带季风气候,发展“三高”农业条件优越,是广东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非常丰富,有条件发展大工业。

优良的投资环境。10年来,该县投入近5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建设的205国道、324国道、京九、广梅铁路、广惠至惠河高速都在博罗交汇。水泥大道贯穿22个镇,是中国交通先进县。博罗通讯、供电、供水先进,早在1994年就进入全国通讯百强县。博罗一直在不断整顿政府机关的工作作风,加强勤政廉政建设。该县对外资企业实行“一窗式”收费制度,对外资项目实行“一站式”服务。可以说,博罗县构建了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投资环境。

坚实的经济基础。目前,博罗县已有来自韩国、日本、加拿大、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港澳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企业1500家。在外资的强大影响下,博罗经济突飞猛进,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方面,培育了一批支柱产业和名牌产品,形成了建材、医药、纺织、化工、服装、电子等30多个产业,工业企业超过5000家。计算机配件、电子材料等高科技产业正在崛起;农业方面,形成了优质粮油、水果、蔬菜、水产、三鸟等一批外向型“三高”农业基地。拥有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总的来说,博罗建立了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贸工农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成为一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热土,一片充满商机的宝地。

发展前景广阔。在世纪的发展进程中,博罗将继续努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外商的各项工作;将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全面深化对外商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档次和水平。特别是希望与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三高”农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商家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博罗县语言

博罗当地的汉族人中,大部分说客家话,也有说闽语和越语的。客家方言:博罗方言:属于客家话的钟会方言,也是东江方言的一种。它和东部客家话一起构成了博罗方言的主要成分。博罗方言与普通客家话相比有很大不同,与惠城方言相近,但也有一些不同。从语音特征上看,语言学界普遍的解释是“具有粤语方言特征的客家话”。但是一些语言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博罗方言使用者的族群认同有两种,一种是客家人,一种是本地人,主要分布在南方的东江北岸,如罗阳(县)、龙溪、龙华、湖镇、横河、杨村、公庄、观音阁等小村落。东部客家话:属于客家话的钟会话,但和新会话的惠阳话很接近。它和东部客家话一起构成了博罗方言的主要成分。平话:钟会片,客家话。实际上,福建张超客家话群是福建南部的一种客家话。深受闽方言的影响。闽语:河洛话:广泛分布于惠城附近地区。鹤话用户也使用客家话。粤语:广府话:属于粤语广府话,接近从化、增城粤语,但与广州话不同。粤语分布在东莞附近的园洲和石湾。非汉语:畲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系。不是汉语,也不是类似畲族常用客家话的畲族语。分布在畲族地区。

博罗传统

博罗传统民间音乐是一种民歌,是博罗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形式。主要流行于客家人居住的农村和山区。博罗县乡村民歌是客家山歌的一种。客家山歌是用客家话演唱的民歌。它继承了《诗经》的传统风格,受唐诗和支竹词禁欲的影响很大,同时又吸收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流传甚广,传唱已久。客家山歌包括劳动歌、劝诫歌、贸易歌、戏歌、夸歌、想象歌、翻箱倒柜歌、谜语猜谜歌、小调、竹歌等。各类歌词的结构大致相同,每首歌四句,每句七个字,第一、二、四句多为平衡。她曲调丰富,有号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八句山歌、快板山歌、迭板山歌、五板山歌等。客家山歌旋律优美,几乎所有的曲调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使旋律变得曲折委婉。五局板流行于博罗县客家地区。五句板的曲调是固定的,所以叫五句板。另外,唱五句板时用了三块竹板,所以也叫竹歌。起初,这是一首沿街乞讨的穷人唱的歌,所以也被称为“葛花”。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专门唱长篇故事的歌。新中国成立后,舞剧登上了大雅之堂,其中《山村新风》在北京演出,深受好评。春节舞狮在惠州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至今仍方兴未艾。不是中国狮子的原产地,所以舞狮应该是舶来品。相传汉代石天学派的鼻祖张天师住在龙虎山,他的坐骑是老虎,所以汉代人不跳狮子而跳老虎。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据说文殊菩萨的坐骑是一头狮子。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影响,狮子受到人们的崇敬,所以舞狮逐渐取代了舞虎。据记载,南北朝以后,舞狮在民间日益流行,到了盛唐,甚至发展到锣鼓喧天。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西凉歌妓》中写道:“西凉歌妓,假髯假狮,头雕木,尾雕丝。镀金的眼睛和银牙,分勋毛衣与耳朵。如从流沙千里来,紫髯深目二髯,舞梁来演讲。”明清以后逐渐分为南北两派,北派全身包裹,状如真狮;南派以粤狮为主。一只狮子舞狮头,另一只骗狮尾。舞狮者经常穿着唐装和灯笼裤,展示他们的武术。惠州民间舞狮属于广东狮子。近代徽州流行的狮子有四种。一个是“大头狗”,意思是“大头狗狮子”;二是“麒麟”,意为“麒麟狮”;它是一只三鼻子的狮子;第四,斗牛狮;这四种从西域传入的猛兽和狮子,物种都发生了变化。完全没有狮子的影子。四种狮子中,“大头狗”疑似从开平、南雄、顺德、中山等地引进;“麒麟狮”是客家狮,而“斗牛”、“扁鼻”等狮种多在淡水、龙川一带。有资料显示,惠州本地的狮子品种应该是“大头狗”和“麒麟”。徽州民间舞狮和舞龙有着相同的特点,都是自己编的。通常是街道(村)自发组织狮子队。旧时代,新狮扎好后,常去元妙观,即“开开眼”、“抢青”活动。春节期间,舞狮是最受欢迎的。此外,一些大户还经常在喜事、店铺开张之际,邀请狮子跳舞当“驱邪卫士”。徽州民间舞狮的特点是狮子带着箱子领路,后面跟着狮子,后面是武术队,有锣、鼓、钹、刀、棍、矛等冷兵器。舞狮的传统动作有行进、打瞌睡、抓挠、爬山抢青、抢鞭炮等等。鼓分快板、中板、慢板、板,多打七个鼓。春节第一天的凌晨,往往是狮子队过家家的时候。居民们用鞭炮和密封的红包互相问候,而狮子队则在家门口跳舞和玩耍,为各家各户带来好运。之后,居民会放鞭炮。春节舞狮的习俗往往推迟到正月十五。自春节以来,博罗县一些乡镇的舞狮队颇有名气,他们经常组织一些舞狮比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58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