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有什么风俗传统手抄报
1.荡秋千:中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秋千的历史非常悠久,它最初被称为钱球,后来为了避免禁忌,它被改为秋千。在古代,秋千是用树枝做的,然后用丝带系住。后来逐渐发展成两根绳子,脚踏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培养冒险精神。
2.蹴鞠:蹴鞠是一种橡皮球,球皮用皮革制成,球内填充羊毛。蹴鞠是用脚踢足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最受欢迎的游戏。传说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的目的是训练武士。
3.踏青:又称春游。古代称探泉、寻泉等。三月晴空,春回大地,自然界处处生机勃勃,正是踏青的好时节。我国人民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清明节去散步的习惯。
4.放风筝:这也是清明节期间人们最喜欢的活动。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不仅在白天玩,晚上也玩。晚上,一串五颜六色的灯笼挂在风筝下或稳风索上,像闪烁的星星,被称为“神灯”。以前有人把风筝放在蓝天上,然后剪断线,让微风把它们送到天涯海角。据说这样可以消除疾病和灾难,给自己带来好运。
5.扫墓:扫墓是一种“扫墓祭祀”,是对祖先的一种“对时间的尊重”。它的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北方,这叫上坟。有的地方叫“扫山”或“拜山”,南方有的地方叫“挂山”或“挂纸”。要祭拜的“山”有两种:一种是从父母上溯到三代以内的祖先,另一种叫做“家祭”。另一种是祭祖族,称为“祖山”、“大中山”,祭祖山称为“扫大中山”。
清明节的起源
据传说,春秋时期,晋朝的儿子重耳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放途中,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我又累又饿,再也站不起来了。我找了半天都没找到吃的。在大家都极度焦虑的时候,我和大臣介子推去了一个僻静的地方,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儿子喝,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介子推从他腿上割下的肉时,他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成为君主,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文公即位后,赏赐了陪伴他流放的功臣,却忘了介子推。很多人抱怨介子推,劝他要赏。但是介子推最看不上那些争功求赏的人。他收拾行囊,悄悄去绵山与老母亲隐居。
晋文公听后感到惭愧,亲自派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经离家去绵山了。绵山是一条险路,树木茂密。找两个人不容易。有人献计,三面火烧绵山,逼介子推出局。大火烧遍了绵山,却不见介子推的踪影。大火熄灭后,人们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经死在一棵老柳树下。晋文公看到它时哭了。太平间期间,在一个树洞里发现了一条裙子,上面写着:“割肉服心。我希望你的主永远是明白的。”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规定这一天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带领大臣们上山祭奠。当他发现老柳树死而复生后,就给它起了“清明柳”的称号,并告诉世人,寒食节的后一天被定为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