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趣味生活 > 正文

水磨调是指什么

水磨调是指什么

昆曲之所以叫水磨调,是因为它的音色细腻柔和,就像南方人爱吃的水磨汤圆一样,所以人们叫昆曲水磨调。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曲”,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和剧种,现在又叫“昆曲”。

昆曲起源于600多年前,由昆山人顾健创作。明嘉靖年间,杰出的昆曲音乐家、改革家魏良辅大胆改革昆山腔,吸收了余姚腔腔、弋阳腔、海盐腔的特点,形成了新的腔型。

昆山腔最初是作为一种民间歌谣和唱腔出现的,它的传播范围最初仅限于苏州。万历年间,以苏州为中心,向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扩散。万历年间末,也流入北京。因此,昆山腔成为明中叶至清中叶影响最大的腔戏。

昆曲华丽的唱腔,优雅的吟诵,细腻的表演,优雅的舞姿,完美的舞台设置,可以说达到了戏曲表演各方面的最高水平。因此,许多地方戏曲,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和闽剧,都从许多方面得到了昆曲的滋养。

昆曲集唱、念、打、舞、武于一体,以其典雅的辞藻、巧妙的技巧和细腻的表演而闻名。是南戏体系下的剧种之一,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唱腔节奏,以曲笛、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它的演唱发音是“中州韵”。

水墨曲的历史渊源

水墨曲起源于元末的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自宋元以来,中国戏曲分为南北两部,各地的南戏唱法也不一样。元末顾简等人对流行于昆山的南曲原调进行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这就是昆曲的雏形。

明代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节奏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吸收了海晏腔和弋阳腔的优点,充分发挥了昆山腔的独特风貌,以及北方腔的严谨结构。运用北方戏曲的唱法,配以箫、笛、笙、琵琶,创作了一首精致典雅的《水墨调》,集南北戏曲之长。此后,昆山人梁晨宇继承了魏良辅的成就,对昆曲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

在隆庆的最后几年,他写下了第一部昆曲传奇《浣纱记》。这个传说的演出扩大了昆曲的影响,文人学士竞相为昆曲创作传奇,学习昆曲的人越来越多。因此,昆曲与余姚腔、海晏、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到了万历末年,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居诸剧种之首,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四方歌必住吴门”。明末清初,昆曲流传到四川、贵州、广东,发展成为国剧。

昆曲的唱腔最初是以苏州的吴语为基础,但传入全国各地后,又与地方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发展成许多流派,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声腔体系,成为全民族的代表剧种。清朝乾隆年间,昆曲发展进入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称霸梨园,延续了六七百年,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古老、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式。

它以清唱剧的形式出现,最终使昆曲在没有大锣大鼓的氛围中优美悠扬。同时,魏良辅还改革了伴奏乐器。最初,南曲伴奏的主要乐器是箫和管。为了使昆曲的演唱更具感染力,他集合了箫、管、笙、琴、琵琶、等乐器一起为昆曲伴奏,并取得了成功。

起初,昆山腔仅限于苏州。至万历末年,以苏州为中心,向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蔓延,逐渐扩散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等地。万历末年,也流入北京。因此,昆山腔成为明中叶至清中叶影响最大的腔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58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