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年恢复高考是哪年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中断了10年的全国高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1977年,中国因文革影响而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高等教育的入学门槛扩大了(1966-1976年工农兵推荐上大学)。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中断了10年的全国高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这是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的决定,具有转折意义。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为:工农、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会议还决定,招生时优先考虑重点大学、医科大学、师范大学和农业大学,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1977年,查全兴向邓小平同志提出抗议,倡议并通过恢复高考,被誉为“主张恢复高考第一人”。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据了解,在恢复高考后的20年里,中国有1000多万名大学毕业生和近60万名研究生走上了工作岗位。
同时,恢复高考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总的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改善社会风气。恢复高考后,招生实行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改变了当时盛行的“走后门”的社会风气,净化了社会风气。恢复高考最大的社会意义在于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改善了社会风气,让中国社会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从此,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意识成为中国社会的普遍信仰,不仅蔓延到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也逐渐延伸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
二是促进社会流动。从表面上看,高考只是高考,但其社会功能远远超出了考试、招生和教育。就其本质而言,高考是年轻一代完成基础教育任务后,国家进行的大规模、基础性的社会分工。90年代初以前,高考及格的人毕业后都成了脑力劳动者,农民成了城市居民。年轻人高中毕业后,高考是人生决定性的第一步。这是社会各界对高考高度关注的根本原因,高考每年都像一个盛大的节日。高考可以改变命运,让很多人跳出农业大门,成为“准干部”身份的大学生。在当时,高考可以改变人们的身份和地位,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功能相当强大。很多上山下乡回乡的知青,还有在工厂工作的,从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直接上大学,变化相当大。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毕业后都走上了重要的岗位,其中许多人在未来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
三是维护社会稳定。在当时,恢复高考就像是一声号令,振奋了全民精神,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它荡涤了“读书无用论”和“唯作文论”的浊气,把第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风带到了百废待兴的中华大地。恢复高考是拨乱反正的重要举措,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回健康轨道,在中国社会由乱而治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大青年从迷茫、激越、气馁变为积极、冷静、进步,社会秩序得以恢复,中国社会得以重回正轨。此后,高考一直发挥着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作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