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有几个区和几个县
上海共有16个区: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虹口区、杨浦区、浦东新区、闵行区、宝山区、嘉定区、金山区、松江区、青浦区、奉贤区、崇明区。
黄埔:“黄埔”的地名,因“黄浦江”而得名,最早是在清代命名的。这个区域位于黄浦江最具特色的中段。黄浦江是上海最大的河流,被称为上海的“母亲河”。它发源于西面的淀山湖,在北面的吴淞口流入长江。战国时期,早年的黄浦江规模并不大,经常泛滥或缺水。当时的黄歇、楚灵隐(后名淳)进行研究,指挥带领百姓疏浚挖掘,从此化洪水为水利。人们感激黄歇,称这条河为“黄歇浦”。“黄埔”是“黄歇浦”的简称。
静安:因辖区静安寺而得名。相传静安寺建于三国吴赤武时期,是江南名寺。境内历来有“靖安八景”,即红武碑、柏、讲经台、虾子潭、涌泉、洞、虎肚台、鹿子渡,历代都很有名,现在都被遗忘了。
长宁:因该区主干道长宁路而得名。长宁路,原名浦内路,是一条土路。1989年铺设成水泥路面八喜特网,改称川南昌宁县,寓意永久和平。
徐汇:它以徐家汇命名,徐家汇是该地区的商业和文化中心。明朝末年,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在这里办农场,从事农业实验,著书立说,死后葬于此。它的一些后裔在这里繁衍生息,先是取名“徐家社”,后逐渐成为集镇。又叫“徐家汇”,因为这里是赵家浜和李宗敬水系的交汇处。
普陀:因“普陀路”而得名。相传清朝光绪初年,普陀山上有一个叫慧根的和尚,先后游历了许多佛教名山,后又去了西藏和缅甸,得到了当地华侨和信众捐赠的五尊释迦牟尼佛像。慧根回国时,在上海留下了一尊坐佛和一尊卧佛,供信众瞻仰。1928年,信众集资新建玉佛寺,供奉惠根留下的两尊玉佛,成为上海著名的拜佛场所和旅游景点。为纪念惠根,20世纪初,公共租界在昌化路与陕北路之间修建道路时,将玉佛寺附近的一条道路命名为普陀路。
虹口:因“虹口港”而得名。虹口港位于本区南部,原名“虹口港”。北起四平路头道桥,接横浜,南至黄浦江,全长1.5公里。解放前美租界在虹口港陆续建桥后,大明路大桥俗称外虹口,该桥南侧俗称外虹口,长治路大桥俗称中虹口,中虹桥与外虹桥之间称为中虹口,汉阳路大桥俗称李红桥,李红桥与中虹桥之间称为里虹口。
洋浦:因当地一条河流而得名,名为杨树浦港,原名杨树浦,为黄浦江支流。这条路连接河北的马塘,南接黄浦江,其中一条与兰州路平行,所以也叫兰州河。
浦东:因其位于黄浦江以东的地理位置而得名。广义上是指浦东新区、南汇区和闵行区黄浦江以东地区。狭义上是指浦东新区黄浦江以东的长江沿线百特网及其邻近地区。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设立浦东新区。
保山:因以前的土丘山而得名,故名。唐朝时,这里堆土造山。人们认为这是神助之山,对它崇敬有加,称之为“宝山”。明朝永乐年间,我国在海边人工修建了一座土山,作为航标,指引船只进出长江口。永乐皇帝朱棣赐名宝山。
闵行:因“闵行镇”而得名。闵行,原名闵行市,明朝弘治年间在今天闵行区南部形成市场。相传嘉靖年间,山东人齐敏来沪求学,死后葬于此,故名。
嘉定:位于上海西北部。原名嘉定县,南宋嘉定十年(1218年)十二月建县,以年号命名。1992年撤县设区。东接宝山区,东南接普陀区,南接闵行区和青浦县,西、北与江苏省接壤。
奉贤:以奉贤泾命名,国内河流,位于上海南部,百特网以南,杭州湾附近。孔子的弟子闫妍(字子祐,常熟人)是唯一的南方人。学界称他为晏子,所以也称他为“南宗”。相传他曾经来过孤峰县讲学。后来,为了纪念这位圣人,他在城内城隍庙旁边修建了燕子庙。后来建县时,用“奉贤”之名。这样,他不仅表达了一种历史的追忆和传统,也体现了这里的人文追求和情怀。
松江:古称“松江”(清末俗称“苏州河”),因吴淞江而得名,发源于太湖,流经上海九区,流入黄浦江。它是黄浦江最大的支流,被誉为上海的“外婆河”。它位于上海的西南部。
金山:因杭州湾大金山岛、小金山岛而得名,位于上海市西南部,杭州湾北岸,西邻浙江省。明朝以前叫小关镇。为了抵御日本侵略者的骚扰,朝廷开始在这里修建卫城。与卫城隔海相望的杭州湾有大金山岛和小金山岛,故得名“金山卫”。清朝雍正年间在此设县时,取“金山”之名。金山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
青浦:因古有青龙镇而得名,位于上海西部。那时,中国有一条河。三国时期,孙权建造了青龙战船,并在这里的河上建立了军事要塞。这条大河名叫青龙河。后来这里建了一个镇,取名“青龙镇”,在唐代已经是江南地区重要的贸易口岸。明朝建县时,名青浦。
崇明:因崇明岛而得名,是上海北部长江口的一个大岛。相传东晋末孙恩农民起义失败后,起义军的几排竹筏漂流到东海附近的长江口,在沿江泥沙中搁浅。但这些巨大的竹筏阻挡了滚滚长江带来的泥沙,逐渐形成了沙嘴。一开始,这片沙嘴还没有完全露出江面。随着河水的潮起潮落,时隐时现,尤其是在夜晚,给人一种神秘而飘忽的感觉。不明真相的人说,它既像妖怪,又像神仙,既“鬼鬼祟祟”,又“明摆着”,于是给它取名“苏鸣鸣”。时间过去了,再后来,这个沙嘴里的沙子越积越多,变得又高又大,完全暴露在水面上,成了一座孤岛,不再受水分的消长影响。此时,当地民众看到这座岛屿屹立在汹涌的河流和潮汐中,气势磅礴,不再被视为怪异,产生了崇敬之情。于是人们把“崇明”改名为“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