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趣味生活 > 正文

阿赖耶识集体潜意识

阿赖耶识集体潜意识

第八,阿拉耶意识的独立体是不存在的。独立体主要是指根本意识和其他意识的起源。唯意识论认为阿拉耶的知识中有无数的种子,可以引发人的善恶行为(主要指思维活动)。

从一开始,阿拉耶的知识就是纯的,染的,各种种子。凡事都要听天由命的道理不清楚,所以叫“无知”。这种“无明”是其他无明的根源,所以也叫“无始”(根本)无明,导致人、法、自执等分支末端的无明,都是阿赖耶知识的本能状态。当阿赖耶的知识已经摆脱了人与法的执念,思维的混乱,尘埃与无知,已经摆脱了永生,不洁,无性,无相的一切虚实法界真实境界。阿雅的知识是纯粹的,而且是真实的。

原始佛教的阿赖耶思想

唯识学的创始人之一写了《取大乘论》,说《阿迦玛》里已经有了阿赖耶知识的名称,即爱阿赖耶、爱阿赖耶、爱阿赖耶。但是这些词在现有的中文版agama中是找不到的,那么我们可以否定它们吗?不能。因为梵文佛经往往有不同的版本,《阿迦玛》汉译本所依据的梵文版本已经失传,所以无法考察此类问题。

他们都不是公元4、5世纪的古印度人。此时正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激烈斗争的时期。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记载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喝的是一口不同的井水,可见双方的对立非常严重。大乘佛教攻击大乘佛教的“非佛教教义”。大乘佛教信徒,为了证明自己是佛教徒,把大乘佛教的中派“空”和独派的“有”都追溯到阿伽玛,因为大乘佛教和大乘佛教都承认阿伽玛是佛教教义。梵语agama仍然没有句号。如果没有人敢制造这个谣言,小乘佛教徒很快就会揭穿他。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任何上座部佛教徒对这个问题的反驳。

扩展数据

仔细分析原始佛教的十二因缘,就可以看出阿赖耶的知识已经有了萌芽。十二因缘,又称十二支,通过前世、今世、后世,可以概括为两种因果:无明、行为是前世的因,知、名、色、六处、触、受是今世的果。爱、取、有三支是现世的因,生老病死是未来世界的果。总被称为“三重因果”。任何生命体在解脱之前,都必须按照这个因果律,在第三第六道中生老病死,直到涅槃结束。可见十二因缘是轮回说。

十二因缘中,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支“知”,第四支“名色”。名字里也有知识,和第三个“知识”有什么关系,两者有什么区别?这两者肯定有区别。如果没有区别,就重复。大乘佛教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大乘有自己的教派,即唯觉派,认为第三“觉”是第八阿赖耶觉;第四名所包含的“知”是前七知:眼知、耳知、鼻知、舌知、身知、意识、末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58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