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氧气的主要来源吗
光合作用[1]光合作用是一系列复杂代谢反应的总和,是生物界生存的基础,也是地球碳氧循环的重要介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可见光照射下,利用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和一些细菌(如紫膜嗜盐古细菌)将二氧化碳和水(细菌为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细菌释放氢气)的生物化学过程。(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暗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或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或氢气)的生物化学过程。
[2]
植物之所以被称为食物链的生产者,是因为它们可以利用无机物产生有机物,并通过光合作用储存能量。通过进食,食物链中的消费者可以吸收植物和细菌储存的能量,效率约为10%~20%。
对于生物界几乎所有的生物来说,这个过程是它们生存的关键。在地球的碳氧循环中,光合作用必不可少。
氧,化学式O,相对分子量32.00,无色无味的气体,是氧最常见的元素形式。熔点为-218.4℃,沸点为-183℃。不溶于水,约30毫升氧气溶解在1L水中。氧气在空气体中约占21%。
发生光合作用。
地球的大气层在形成之初是无氧的。原始大气是还原性的,充满了甲烷、氨和其他气体。
大气中氧气的出现来自两种作用,一种是非生物参与的水的光解,另一种是生物参与的光合作用。
生物光合作用对大气影响很大。它导致气氛从还原气氛变为氧化气氛。水光解产生的氢气可以重新氧化成水返回地球,而不会扩散到外层空,从而防止地球上的水分流失。
同时,光合作用也加速了大气氧气的积累,深刻改变了地球上物种的代谢模式和体型。在石炭纪期间,大气中的氧气含量一度上升到35%。氧气含量的增加导致了依赖渗透供氧的昆虫的巨型化。石炭纪有一只翼展2.5英尺的巨型蜻蜓。
在光合作用中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水合为储存能量并同时释放氧气的有机物质的过程。
a、强光变为弱光时,产生的[H]和ATP量减少,此时C3的还原过程减弱,而CO在短时间内仍固定在一定程度,因此C3含量增加,C5含量减少,(CH₂O)合成速率也降低。
B.当CO浓度降低时,CO2的固定减弱,因此产生的C3量减少,C5的消耗减少,而细胞的C仍在减少,同时再生。因此,此时,C3的含量减少,而C5的含量增加。
植物的光合过程: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