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人口普查多少亿人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标准普查时间为2020年11月1日零时,彻查人口出生变动和住房情况。普查对象为普查标准时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和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居留的外国人。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公民身份证号、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婚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2019年11月,经李克强总理批准,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国务院决定于2020年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普查对象
普查对象为普查标准时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和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居留的外国人。
普查内容
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公民身份证号、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婚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国情调查法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将于2020年10月11日至12月10日进行,11月1日正式开启。[6]人口普查将以电子方式登记。同时,鼓励普查对象自行填报,鼓励大家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申报个人和家庭信息。此次普查将采用互联网云技术、云服务和云应用部署,全程加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确保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目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700多万人口普查工作人员将从11月1日起走进千家万户,正式开启普查现场登记。
别人的嘴
49416万户,人口129281万。集体户2853万户,人口11897万。每户平均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的3.10人减少了0.48人。家庭规模持续缩小,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和住房条件改善,以及年轻人婚后独立生活等其他因素。
人口的区域分布
东部地区人口占39.93%,中部地区占25.83%,西部地区占27.12%,东北地区占6.98%。与2010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1.20个百分点。进一步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群聚集。
居住在31个省份并在普查中登记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371380人,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55732人,台湾省居民157886人,外国人845697人,共计1430695人。
性别构成
男性人口72334万,占51.24%;女性人口68844万人,占48.76%。人口总性别比(100女性,男女比例)为105.07,与2010年基本持平,但略低。出生性别比是111.3,比2010年下降了6.8。中国人口的性别结构继续改善。
年龄分布
0-14岁人口25338万人,占比17.95%;5-59岁人口89438万人,占比63.35%;60岁及以上人口26402万人,占比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064万人,占比13.50%)。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和上升5.44个百分点。中国儿童人口比例上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将继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受过教育的人口
具有大学学历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从8930人增加到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08年增加到9.91年,文盲率从4.08%下降到2.67%。教育状况的不断改善反映出,过去10年,中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取得了积极成效,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城市和农村人口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农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提高14.21个百分点。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以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的实施,近10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分离人口49276万人,其中分离人口11694万人,流动人口37582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12484万人。与2010年相比,户籍分离人口增长88.52%,市辖区分离人口增长192.66%,流动人口增长69.73%。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为人口迁移和流动创造了条件。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
少数民族人口
汉族人口128631万人,占91.11%;少数民族人口12547万人,占8.89%。与2010年相比,汉族人口增长4.93%,少数民族人口增长10.26%,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提高0.40个百分点。全国人口的稳定增长,充分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的全面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