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为了纪念哪一位名人
清明节最早用于纪念介子推,后来广泛用于祭祀。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介子推,被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人以“伐股奉君”“不言”的壮举隐居,赢得世人记忆。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深感内疚,于是将绵山改为界山,并建庙祭祀,由此产生了“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天)。历代诗人学者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传诵。
清明节的起源
据传说,春秋时期,晋朝的儿子重耳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放途中,他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站不起来了。我找了半天都没找到吃的。在大家都极度焦虑的时候,我和大臣介子推去了一个僻静的地方,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儿子喝,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被介子推割掉时,他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成为君主,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文公即位后,赏赐了陪伴他流放的功臣,却忘了介子推。很多人抱怨介子推,劝他要赏。但是介子推最看不上那些争功求赏的人。他收拾行囊,和母亲悄悄去绵山隐居。晋文公听后感到惭愧,亲自派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经离家去绵山了。绵山是一条险路,树木茂密。找两个人不容易。有人献计,三面火烧绵山,逼介子推出局。大火烧遍了绵山,却不见介子推的踪影。大火熄灭后,人们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经死在一棵老柳树下。晋文公看到它时哭了。葬礼时,在树洞里发现了一本血书,上面写着:“割肉,一心为君。希望主永远明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带领大臣们上山祭奠。当他发现老柳树死而复生后,就给它起了“清明柳”的称号,并把这件事告诉了世人,于是他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清明节已经超出了节气的含义,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各地发展了不同的习俗,基本主题是扫墓、祭祖、郊游。
它起源于商代的扫墓,但不一定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直到唐朝才开始流行,一直流传至今。从唐朝开始,所有的人,从国王和大臣到普通人,都要在这个节日祭拜祖先的亡灵。扫墓时,首先要对坟墓进行整修,主要是清除杂草,添加新土。
这种仪式,一方面可以表达对死者的孝心和关爱;另一方面,古人认为祖先的坟墓与后代的兴衰息息相关,所以修墓是极其重要的祭奠仪式。
清明节习俗
第一,祭祖扫墓
它是清明节四大传统祭祀节日之一。这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俗称扫墓、上坟,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带着水果、食物、纸钱等物品来到墓地,将供品放在墓地前,将纸钱焚烧,在坟前添上一些新土,然后在墓前磕头祭拜,就可以收拾供品回家了。
第二,送别柳树。
柳树是春天的象征。摇曳在春风的柳树总是给人一种繁荣和活力的感觉。自汉代以来,人们逐渐形成了折柳作为送别礼物的习俗,以此来祝愿彼此平安。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舍不得,想尽办法留住。同时,要离开的亲友就像在外地的柳枝,能迅速生根发芽,到处生存,都是把美好的祝愿寄托在亲友身上。
第三,摇摆
清明节荡秋千的习俗由来已久,历史也比较久远。它最初被称为钱球,后来为了避免一些禁忌,它被改为秋千。最早的秋千通常用树枝支撑,然后用丝带系住。后来逐渐发展成用两根绳子和踏板做成的秋千。荡秋千的习俗流传至今,深受人们喜爱。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锻炼自己的勇气。
四。拔河
拔河起源于春秋末期,最初流行于军队中。当时称之为“拔河”和“拉钩强化”。后来流传到民间,在唐代被称为“拔河”。拔河就是人数相等的双方拉一根比较粗的绳子,把对方拉出河界,就算赢了。唐玄宗年间,清明节举行大型拔河比赛,后逐渐演变为清明节的民俗。
第五,蹴鞠
蹴鞠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活动,起源于战国时期。蹴鞠是指一种古老的球,球的球面是用皮革制成的,里面填充了羽毛。蹴鞠是古代清明节最受欢迎的游戏。到了汉朝,蹴鞠已经成为一项非常专门的运动。到了唐宋时期,蹴鞠的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成为一项大型活动。在法庭上,经常有数百人参与。《水浒传》中的高俅是蹴鞠高手。正是由于他高超的技艺,他赢得了宋徽宗的赏识,并一步步走上了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