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四大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是指多民族国家中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除汉族外,其他55个法定民族都是少数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制定和实施民族团结统一工作,使各民族实现平等权利,党和政府开始命令组织力量区分民族名称和民族。中国四大少数民族包括壮、回、满、维吾尔,是除汉族之外人数最多的四个民族(都在1000万以上)。
壮族人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自名有布庄、布图、布农、布衣等20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侗族”,后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云锦、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人信仰原始宗教,崇拜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的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会等。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其次是7月14日的中秋节,8月15日的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新口味,冬至,牛魂,厨送等等。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中国南方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一起欢度春节。除夕之夜,叫“压年饭”,把节日当天吃的饭做出来。在一些地区,人们称之为“吃节”,壮语意为“变老”。这预示着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粽子。在大年初一的清晨,人们在黎明前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鞭炮来迎接新年。女人们争先恐后地在河边或井边“取淡水”,开始新一年的沸腾生活。
回族
是回族的简称。13世纪,大批穆斯林从西辽迁至黄河流域,与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融合。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回族通过通婚等因素逐渐形成。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又称肉食节),又称大斋节。每年九月是伊斯兰教历中的斋月。所有身体健康的12岁以上的回族男性和9岁以上的女性都要斋戒。解放后,国务院将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节日。
满族人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以辽宁省为最大。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和回族,居第三位。满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魔虎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来发展为女真。辛亥革命后,满语改称满语。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传统体育活动如“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通常在节日期间举行。黄金节是满族“民族庆典”的日子。1989年10月,每年的12月3日被正式定为“金奖节”。
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维吾尔人自称的名字,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生活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天山南麓。他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游牧民族定陵人。维吾尔族是由后来移居到这里的汉人、吐蕃人、契丹人和蒙古人结合而成的。维吾尔族的节日大多来源于伊斯兰教,以历史历法计算。维吾尔族传统节日包括肉食节(开斋节)、库尔班节(宰牲节)和诺鲁孜节。前两个起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根据回历计算,每年移动,所以有时在冬天,有时在夏天或其他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