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有妻子吗还是嫁人
白居易(772-846),河南新郑人,本名乐天,象山居士,号醉隐,祖籍太原,曾祖父时迁居下邽。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和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与刘禹锡并称世界“白元”、“白柳”。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共通,被誉为“诗魔”、“诗王”。至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香山。白的《长青集》代代相传,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妻子:杨,的妹妹。明媒正娶,符合母亲的意思。
洛阳安详辞世。
白居易于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九月八日)病逝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终年75岁。他死后,唐玄宗·陈丽写了一首诗来纪念他,诗中写道:“谁教明路做了六十年的诗人?浮云不易居,无为之性格喜。男生唱长恨歌,胡二会弹琵琶。文章充斥人耳,我一度心情忧郁。”白《长庆集》共七十一卷。
诗歌理论
白居易思想集儒、释、道于一体,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富则济世,贫则独善其身”是他一生的信条。他的“合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导,还包括黄老之论、萧关之术、韩慎之法;他的“离善”吸收了老庄的知足、齐一、自由思想,以及佛教的“解脱”思想。两者大致都以白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了近三千首诗歌,还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歌比作一棵果树,提出了“根情、苗字、华声、实义”(喻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作诗的根本条件,认为“感动人心者,不应先为情所动”(《玉元九书》),情感的产生因情而与时政相关。所以诗歌创作不能脱离实际,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为基础,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诗经》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功能。强调诗歌揭露和批判政治弊端的作用。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在《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与时间结合,歌诗与物结合”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诗学理论对于督促诗人直面现实、关注民生具有进步意义。对大历(766 ~ 779)以来逐渐强调形式的诗风也起到了批判的作用。然而,过分强调诗歌创作对现实政治需要的服从,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作和风格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