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之兄
李鸿章有五个兄弟,分别是大哥李、三哥李鹤章、四哥李、五哥和六哥。
1.李:早年跟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立下战功。光绪十五年,调任两广总督。
2.李赫章:足智多谋,有胆识,有见识。他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升了三等,升了县令,穿了黄马褂。
3.李:十二岁时,他得了一种眼疾,一只眼睛永久失明了。但他天生聪明,善于理财。
4.李凤章:早年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立下军事功勋,特殊目的是奖励正品,封号。回到家乡后,他成了李家的首富。李凤章热衷于慈善事业,多次捐巨款帮助许多地方的灾民。
5.李昭庆:他年纪轻轻就获得了“监生”的美誉。早年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战功卓著。他一生诚实,忠于职守。
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张彤,字渐刚,字子甫,号少泉(一为少泉),安徽合肥人。他是中国晚清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将领。世人称为“李”,也称为“李二先生”、“李付祥”、“李文忠”。
李鸿章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的进士。专业教师曾国藩早年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奉命组建淮军。先后升任直隶总督、北洋贸易大臣,累计到大学文华堂,荣立一等苏一博。在此期间,他着手处理洋务,创办北洋水师。甲午战争战败后,他作为特使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后来,他被任命为两广总督。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参加“东南互保”,北议。次年,他代表清政府与清朝亲王奕劻签订了《辛丑条约》。他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79岁。他死后,被赐为太傅,升为苏,谥号为“文中”。他的作品被收录在《李文忠全集》中。
教育和储备人才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创办了一批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急需大量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他在《海防折叠建议书》中指出:“用人,尤其是保存人才,是当务之急。”李鸿章认为传统的旧式教育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于是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积极倡导自然科学和西方先进技术知识的教育和传播,重视留学生教育,拉开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