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与谁并称为小李杜
李因(约813-858),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号虞逸生,又名范南生,淮州河内人。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晓丽、杜牧、文并称文礼。
唐文宗二年(837年),李商隐成为秀才,历任省学秘书、弘农队长等职。他因卷入“牛莉党争”的政治漩涡而被排挤出去,一生失意。唐玄宗末年(约858年),李商隐病逝于郑州,其葬地颇有争议。
主要工作
在李商隐的300首唐诗中,李商隐的诗有22首,数量排名第四。据《新唐书》载,《范南甲集》二十卷,《范南义集》二十卷,《余希圣诗集》三卷,《赋》一卷,《文》一卷。有些作品已经失传。有李义山的诗。
成就摘要
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诗歌约有600首,其中相当大的比例直接触及时政题材。李商隐的史诗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们绝不是“追忆似水年华”的天真呻吟,也与前人的那些诗没有什么不同。取而代之的是以史为鉴,以陈政治为鉴,以时世批判为补,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无题诗是李商隐的独特创作。大多以男女之间的相思为题材,意境淡,感情行云流水,辞藻优美,语气凄美绵密,读来令人心驰神往。童年的环境和教育使李商隐的世界观基本属于儒家体系,人生态度积极入世,渴望有所作为。同时,他能够独立思考。他很早就不认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说教,甚至提出了“孔外德仁义是什么”这样大胆的想法。在诗歌创作上,他起初迷上了李贺的奇雅风格和南朝的飘逸诗风,在模仿后写下了《烟台》、《河阳》、《河内》等多首爱情诗。在屡遭他人惩罚和摧残后,向他展示了人生的崎岖之路,他的诗歌开始表现出对社会的怨恨和一些批判。大和末,甘露之变以血淋淋的现实打开了他的眼界,使他在思想和创作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此时他的《两情》、《重情》等诗,对腐朽政治的批判已经相当深刻有力。
杜牧
杜牧(803~852),中国唐代诗人、书法家。牧之这个词。京兆万年(今陕西Xi安)出生。他出身名门,祖父杜佑是宰相。大和二年(828年)入太学。曾任弘文博物馆校书助理员、左不缺、饮食部、笔部员外郎、司训员外郎、《历史学家》编辑、读卡员、专利信。后来做了中书的老师。樊川别墅,位于长安城南,后被称为“杜樊川”。范的作者。
杜牧是著名诗人,与诗人杜甫并称为“老杜”、“小杜”。他还擅长书法。北宋宣和之书称他“为草书,苍劲有力,文笔相近。总的来说,书法到了唐朝,自欧、于、以来就很差了。所以有一段时间,有诗人,有学者写,就有好的,比如杜牧等人。”虽然杜牧的书名被他的诗名淹没,但历代书法家对他的评价都很高。明代董其昌《荣泰集》称其书法“得六朝神韵”;顾复《壮观人生》有“好纸好墨,书欲为舞”之赞。杜牧传世墨迹有行书张诗帖(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