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时候的宰相
1.刘友秋(655-715),冀州武强县(今河北省武强县)人。唐朝宰相。
周朝,进士出身,被封为朝义县尉。临淄王李隆基参与了唐龙的变法,并设置唐睿宗复位。历任右尚书、户部次臣、仆从,册封徐国公,并赐铁券。元年,她企图杀害太平公主,被流放到岭南。先天政变后返回朝鲜,被任命为左丞相、黄门监(任职中学堂)。不同意大臣姚崇,降为太子少保。心中有怨,外放、杭两州刺史。
开元三年(715),授郴州刺史。他在去上班的路上病死了。六十一岁时赐《礼记》及谥号文献,葬于洛阳孟津县宋庄镇凤台村。唐德宗在建中待了三年,送给司徒雷登一份礼物。
2.魏安世(651 -714),本名魏安,京兆万年(今陕西Xi)人。唐朝宰相,北周大秘书空魏孝宽的曾孙。
魏氏出身于京兆尉氏应公府,由明入仕,始为县尉,历任永州连队兵、粮食部员外长、并州司马、郑州刺史、尚书右丞、扬州常侍、尚书等职。经历了武侯、中宗、宗瑞时期,四次拜相,大有长进,左仆射,成为一国之主。他天生是个谨慎的人。武侯时期,兄弟几次受辱,被称赞为“真宰相”。唐睿宗复位,不肯依附太平公主,竭力保护太子李隆基,被贬为周浦刺史,后又贬为汴州人。
开元二年(714),病逝于贬谪院。天宝年间,谥号开复仪同第三司,谥号文贞。
3.魏之谷(647 -715),本名郑伟,名智谷,深州(今河北深州)鹿泽县人。唐代宰相。
知古而为士,魏历任文学家、凤阁舍人、魏魏、吏部侍郎、锦州刺史、黄门侍郎、右三七常侍。唐睿宗被复位,反对修建道观,出任户部大臣,并出任宰相。唐玄宗继位,移任中书侍郎,为梁国公之官。开元二年(714),因与宰相姚崇意见不合,出任工部尚书。
开元三年(715)病死,追授为幽州总督。谥号是忠诚。
4.崔飞(shí)(671 ~713),定州安溪县(今河北定县)人。唐朝宰相,中书侍郎崔之孙,户部尚书之子。
生于博岭崔氏安平坊。进士纪,授左补缺,参与编撰《三教与》一书,任北门学士。先后依附于吴三思和上官婉儿,从考公员外郎到中书侍郎和童平之。因在人才选拔过程中收受贿赂,被贬为江州司马,不久成为尚书左丞。
唐中宗死后,先后依附魏如昀和太平公主。他是秘书处秘书的官员。先天政变爆发,他被流放到岭南。在被发现密谋投毒后,他立即被告知去死。他4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