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趣味生活 > 正文

清明节的意义是什么10字

清明节的意义是什么10字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在仲春和晚春之交举行。清明有自然和人文两层内涵。它不仅是一个自然节日,也是一个传统节日。清明节结合了自然节气和人文习俗,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民“天地人和”的思想,讲究顺应天时、地利、人和,遵循自然规律。清明节有丰富的节日和习俗。扫墓和郊游是清明节仪式和习俗的两大主题。这两个传统题材在中国自古流传至今。

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这一天,人们会陆续祭祀祖先。中国的清明节起源于周朝。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将每年的4月5日定为法定假日。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清明节的起源有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重耳(晋文公)为逃避政治迫害,长期侨居国外。在流浪期间,介子推一直和重耳在一起。有一次,重耳因为饥饿而晕倒,并且没有东西吃。在这危急时刻,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做了一碗汤,救了重耳一命。

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重耳回到中国,继承了王位。他继位后,封赏群臣,却不给介子推任何加薪或职位。介子推不想涉足官场,就跟着老母亲离开了朝廷,住在绵山。

晋文公得知后,回想起介子推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总觉得有些对不起他,亲自带人去绵山找介子推。但他们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介子推。晋文公听信了小人的谗言,放了火烧山,希望把介子推赶出去。

然而不幸的是,他们在一棵枯萎的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和他母亲的尸体,随后发现了一本血书:“割肉奉心,愿你的主人永远清明。”

就这样,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火烧山获释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家家户户只吃冷食,不生火。第二年,晋文公再次来到介子推的那棵古柳树前,却发现那棵死去的柳树竟然复活了。晋文公想看看介子推,所以他把这棵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并把寒食节的第二天命名为“清明节”。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58百科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