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节日风俗有哪些
中秋节简介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日正好是秋天的中间,所以它被称为中秋节。八月,在秋天的中间,在我们的古代历法中被称为中秋节,所以中秋节也被称为中秋节。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天和八月,所以也被称为秋节、八月节和八月会。还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及相关习俗活动,所以也叫团圆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视满月为团圆的象征。古往今来,人们常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喜怒哀乐,旅居他乡的游子们把深情寄托在月亮上。诗人李白的仰头望去,我发现那是月光又沉了回去,我忽然想起了唐朝的家,杜甫的他知道今夜的露珠将是霜,家里的月光是多么明亮!、以及王安石的《宋代的春风和绿江南岸》、《明月照我时》等。,都是永恒的绝唱。
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习俗1:赏月。
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享乐。民间中秋赏月活动始于魏晋,但并未成为一种习惯。在唐代,中秋节赏月玩月是相当流行的,许多著名诗人都有吟咏月亮的诗。直到宋代,形成了中秋节这一以赏月为中心的民间节日,并正式定为中秋节。
习俗:吃月饼。
《罗钟文姬》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觉得味道鲜美,就命御厨在红绫把月饼包好,送给新进士。这可能是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月饼记录。到了宋代,月饼有了荷叶、金花、荷花等雅号,制作方法也更加精细。诗人苏东坡有诗说:“小饼如嚼月,饼中有饼,饼中有饼。”这是糕点,这是糖。它的味道甜脆可口。
习俗:向月亮献祭
古代有“秋暮暮月”的习俗。晚上,也就是拜月神。摆一个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要切成莲花状。月下月尊朝月,红烛高燃。全家轮流拜月,然后主妇切团圆月饼。切人提前算好全家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一起算。它们不能多切或少切,大小要一样。
习俗:燃灯
中秋夜灯用绳子绑在竹竿上,挂在屋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做成之字形或一种形状,挂在房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裕人家挂的灯有几尺高,家人聚在灯下取乐,普通人家竖起一根旗杆,两盏灯笼自娱自乐。满城灯火,宛若琉璃世界。看来,中秋节烧灯笼的习俗在规模上仅次于元宵节。
习俗:观潮
“知玉兔甚圆,九月已霜寒。传话上门关钥匙,夜潮望月。”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观潮》这首诗。在古代,浙江中秋节除了赏月,观潮是另一项中秋节活动。中秋节观潮的习俗由来已久,汉代梅成的《七毛赋》对此有详细的描述。汉代以后,中秋节观潮更加流行。朱明廷桓的《补武林旧事》、武松子木的《梁璐梦》也有观潮记录。这两本书所描述的观潮盛况表明,观潮在宋代中秋节达到高峰。
习俗6:和兔子一起玩。
它是《男妓》中中秋节时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它的形状像人,有兔子的嘴和耳朵。头上有两只长耳朵,嘴巴是三瓣兔嘴。其他地方和其他地方没什么区别。现在,男妓在普通市场上是看不到的,而是作为民间文物,在民间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出,或者在工艺品商店出售。年轻人不太了解,但老年人会说。
习俗:在月球上行走
在中秋节的晚上,还有一个特别的赏月活动,叫做“走月”。皎洁的月色下,人们打扮得漂漂亮亮,三五人结伴,或绕场游行,或逛无船的秦淮河,或上楼看月色,谈笑风生。明代有南京的月亮楼、月亮桥,清代有狮子山下的月亮楼,都是游客在月球上行走时赏月的地方。解放后修建的莫愁湖公园抱月楼,成为市民赏月的新景点。在过去,南京人的“月球漫步”有一种特殊的祈祷:没有儿子的已婚妇女必须参观夫子庙,然后穿过一座桥。根据传说,他们可以“梦见熊的喜悦”(意思是生下一个男孩)。
习俗:玩灯笼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就记载了中秋夜祭的习俗,还有" data-fancybox="images">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习俗1:赏月。
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享乐。民间中秋赏月活动始于魏晋,但并未成为一种习惯。在唐代,中秋节赏月玩月是相当流行的,许多著名诗人都有吟咏月亮的诗。直到宋代,形成了中秋节这一以赏月为中心的民间节日,并正式定为中秋节。
习俗:吃月饼。
《罗钟文姬》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觉得味道鲜美,就命御厨在红绫把月饼包好,送给新进士。这可能是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月饼记录。到了宋代,月饼有了荷叶、金花、荷花等雅号,制作方法也更加精细。诗人苏东坡有诗说:“小饼如嚼月,饼中有饼,饼中有饼。”这是糕点,这是糖。它的味道甜脆可口。
习俗:向月亮献祭
古代有“秋暮暮月”的习俗。晚上,也就是拜月神。摆一个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要切成莲花状。月下月尊朝月,红烛高燃。全家轮流拜月,然后主妇切团圆月饼。切人提前算好全家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一起算。它们不能多切或少切,大小要一样。
习俗:燃灯
中秋夜灯用绳子绑在竹竿上,挂在屋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做成之字形或一种形状,挂在房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裕人家挂的灯有几尺高,家人聚在灯下取乐,普通人家竖起一根旗杆,两盏灯笼自娱自乐。满城灯火,宛若琉璃世界。看来,中秋节烧灯笼的习俗在规模上仅次于元宵节。
习俗:观潮
“知玉兔甚圆,九月已霜寒。传话上门关钥匙,夜潮望月。”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观潮》这首诗。在古代,浙江中秋节除了赏月,观潮是另一项中秋节活动。中秋节观潮的习俗由来已久,汉代梅成的《七毛赋》对此有详细的描述。汉代以后,中秋节观潮更加流行。朱明廷桓的《补武林旧事》、武松子木的《梁璐梦》也有观潮记录。这两本书所描述的观潮盛况表明,观潮在宋代中秋节达到高峰。
习俗6:和兔子一起玩。
它是《男妓》中中秋节时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它的形状像人,有兔子的嘴和耳朵。头上有两只长耳朵,嘴巴是三瓣兔嘴。其他地方和其他地方没什么区别。现在,男妓在普通市场上是看不到的,而是作为民间文物,在民间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出,或者在工艺品商店出售。年轻人不太了解,但老年人会说。
习俗:在月球上行走
在中秋节的晚上,还有一个特别的赏月活动,叫做“走月”。皎洁的月色下,人们打扮得漂漂亮亮,三五人结伴,或绕场游行,或逛无船的秦淮河,或上楼看月色,谈笑风生。明代有南京的月亮楼、月亮桥,清代有狮子山下的月亮楼,都是游客在月球上行走时赏月的地方。解放后修建的莫愁湖公园抱月楼,成为市民赏月的新景点。在过去,南京人的“月球漫步”有一种特殊的祈祷:没有儿子的已婚妇女必须参观夫子庙,然后穿过一座桥。根据传说,他们可以“梦见熊的喜悦”(意思是生下一个男孩)。
习俗:玩灯笼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就记载了中秋夜祭的习俗,还有">
习俗:吃鸭子、蜗牛、芋头。
中国西南的仫佬族在这一天讲究买饼杀鸭。南京的桂花鸭、盐水鸭、樟茶鸭,这个时候往往卖得很好。如果没发现什么,就拿个北京烤鸭回家吃。大概还不错。人们认为中秋节吃蜗牛可以改善视力。经过调查,蜗牛肉中含有的维生素A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说明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是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吃呢?有人指出,中秋节前后,蜗牛空怀孕时,腹部没有小蜗牛,所以肉质特别肥。现在广州很多家庭都有中秋节炒螺蛳的习惯。
习俗:饮桂花酒。
中秋之夜,人们仰望明月,闻到阵阵桂香,想起吴刚砍桂,喝上一杯桂花酒,一家人其乐融融,欢聚一堂,成了节日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还具有食用价值。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还具有食用价值。在屈原的《九歌》中,有“扶马而战,饮桂糖浆”“饮桂糖浆,椒糖浆”等诗句。可见我国喝桂花酒的历史很久了。但是现在,人们大多用红酒来代替。